這條街是銅山古城的頂街。銅山古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經過100多年的建設,人口和經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遺憾的是,教育不繁榮,文學藝術不開放,沒有壹個人考上進士。後來徹底逆轉的關鍵在於壹個人,這個人就是蔡超。
嘉靖五年(1526),來自浙江臨海的福建官員蔡超遊覽銅山。他精通風水,認為通山是寶,但“東木不尖”,於是在東門峪上建了文峰塔。考慮到銅山並不繁華,修建了南鄂書院和東碧書院(後改為崇文書院)。從此,銅山欣欣向榮,文教事業蒸蒸日上。20多年後,開啟了東山人間接連續中考百年的輝煌歷史。
可見,蔡超為東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東山關帝廟的右側,曾經有壹座“名官廟”,紀念它的第壹位是建市者周德興,第二位是蔡超。對於這樣壹個人物,東山的各種書籍和文章,無論嚴謹的史料還是民間的文章,描述蔡超的官職,幾乎都是巡海。
但銅陵九仙山上有壹塊蔡超刻的摩崖,題詞是“蔡超書福建參政下海權”。壹方面是海巡,壹方面是右翼政客。兩種官職有什麽區別?哪壹個是蔡超的官方職位,還是他兩個職位都有?
參政權和巡海權都是地方官職。明初有三司,即都督司、承辦宣傳司、檢監司,俗稱都督司、布署司、新聞司,首長為都督司——正二品;布政使——從二品;將刑罰告上法庭——三品。指揮官負責軍事和防務,下轄衛生所;政事史負責民政、財稅;法官負責懲罰和監督。在地方層面,三個部門各自為政,彼此不統壹,也分屬不同的中央機構。
大使有左、右兩個,職責是溝通壹省的民情,研究官員,掌握土地和戶籍,征收貢賦和賦稅。下屬有左右參政,分三類,還有調度、屯田、驛傳、水利、慰勞百姓等民政。分守道是外務省與府縣之間設立的中間聯絡機構,是外務省的派出機構。所以參政也常被稱為分家。
法官從屬於三事,他的下屬官是副使,是正四事;標誌下,是正五品。此外,還有分巡巷,明朝前後有69條。黃莉可道州,明代的海巡並不是壹個官職。黃道周在天啟五年做過書商。其實明朝沒有書商。當時黃道周真正的官職是國子監的編修,也就是七品。海巡在明代也是壹個非正式的官職,對應的官職應該是省法官的海巡助理,簡稱海巡助理。海巡道在明代雖然是壹種非正式官職,但由於名字簡單、通順、形象,往往被稱為官職,甚至壹些史書也不例外。作為專職道士,海巡之名在清初。清康熙六年(1667),福建海巡道從100多條減少到40條,壹直保留到清朝末年。
可見參政權和副使巡海(巡海)權分別屬於布政司和審計司。由於分權和回避的原則,蔡超幾乎不可能同時擔任兩個職位。那麽,哪壹個才是蔡超真正的官方立場呢?
除了九仙山的摩崖石刻外,詔安梅嶺還有壹處石刻“望洋臺”,題寫“福建布政司參政右,沿海蔡超”。另外,《福州府誌》(乾隆四十六卷)對蔡超在福建官職的記載也是參政權,並沒有海輔這壹說。就連官方記載的蔡超在鄰近的東山縣詔安縣誌中,也只有參政的權利。
明朝萬歷年間,當時在道的余在《銅山朱文公廟》中稱為“大參議員”,即參政的別稱,並無巡海之說。余幾十年前在的寺寫的這篇文章很有說服力。
蔡超是浙江臨海(今浙江省臨海市)人。對蔡超在臨海的生平介紹如下:“蔡超(1467-1549),本名聚源,臨海霞山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鄭德六年(1511),被任命為湖廣總督,學習政治。十年,任貴州右參議員。嘉靖元年(1522),調任福建右參政。養督運配,同心協力抗日,戰功顯著。民國六年,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史。退伍回國,28年夏病逝。
以上是蔡超的官方簡歷,與東山、漳州的相關文件大相徑庭。如何辨別是非?《史明錄》相當於明朝的檔案,是最權威的第壹手史料。經查證,上述記載與《明武宗實錄》和《明世宗實錄》並無出入,但東山相關文獻記載令人發指。
可見,蔡超在福建的地位自始至終只是參政的權利,從未擔任過海道(巡海道)的副使節。既然如此,為什麽與東山有關的文獻都是這樣記載的?除東山外,還有個別記載認為蔡超在福建的官職是海巡,這應參考東山文獻。
蔡超的官方職位最初被描述為清初的海巡。康熙十四年(1675),陳錦石在《銅山圖》中寫道:“在蔡駐紮的地方...蔡公巡海,按青銅神龕”。可見其記載並無錯誤,因為參政也叫守分別職。在這裏,“巡海”是動詞,不是官職。
康熙四十九年(1700),漳浦縣令陳汝賢在《重修南峨書院》壹文中寫道:“……………………”此時,巡海道已成為官職,大概是因為陳汝賢並不太重視,只是因為有“蔡公巡海”壹詞,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蔡超。
後來,在乾隆年間,陳振藻在撰寫《通山誌》時犯了同樣的錯誤,其中將蔡超當時的所有官職都描述為巡海。參政權利官職高於海巡。退壹步說,如果蔡超真的當過海巡,那麽陳振藻等人就更錯了,因為官職沒有高低之分。
《通山錄》是東山文史中最重要、最權威的史書。其錯誤的導向導致了後人的誤傳,未經考證就被引用,包括《通山錄舊序》的作者鄭利勝也寫道:“蔡巡海之潮……”
口口相傳,東山人逐漸形成了蔡超在福建的官職是巡海的刻板印象,以至於連“官海伯恩”的摩崖石刻都明確寫著“參政權”都被忽略了。這樣就可以說明,只有東山相關的文獻才有“巡海道”的說法,其他文獻都沒有犯這個錯誤。
蔡超是明代中後期東山繁榮的裏程碑。幾百年來,我們東山人把他在福建的官位搞錯了,真的很慚愧。我希望這篇文章能糾正這個錯誤,我也希望東山人寫這篇文章,蔡超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參考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真水康舒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林定思主編《通山誌》的註釋與翻譯。
張主編的《明史正誌》。
《清史稿》,趙二?總編輯
乾隆版福州府誌
臨海縣誌
邱永順主編《東山島石刻集》。
史明路
黃道周傳,八哥著。
非正式論文?我就不壹壹註明出處了,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