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地區,他們披發左衽。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黃河河套地區,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漢元帝時,於五部呼韓邪和親。後在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北匈奴在西遷後消失在中國的古籍中。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和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和歐洲的中世紀史書均留有些記載。
據《晉書·匈奴傳》記載:前漢末,匈奴大亂,五單於爭立,而呼韓邪單於失其國,攜率部落,入臣於漢。漢嘉其意,割並州北界以安之。於是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諸郡,與漢人雜處。其部落隨所居郡縣,使宰牧之,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多歷年所,戶口漸滋,彌漫北朔,轉難禁制。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眾為五部。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余落,居於太原故茲氏縣;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縣;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縣;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興縣;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縣。(晉)武帝踐阼後,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難等二萬余落歸化,帝復納,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後復與晉人雜居,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諸郡靡不有焉。
由此可知匈奴入居諸郡,漢為壹個時期,本居並州北界,其後彌漫北朔。建安中是個時期,曹操分其眾為左、右、南、北、中五部,茲氏、祁縣、蒲子、新興、大陵都有北狄。晉武帝是壹個時期,塞外匈奴二萬余落因水災入居河西故陽城下。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等郡都有匈奴雜居。漢允許他們入居並州北界,曹操分其眾為五部,他接納塞外因水災來歸的新匈奴人。
從《晉書·匈奴傳》記載中,顯然可以看出,南匈奴與漢族及壹其他各少數民族融合了。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後裔。匈奴作為壹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後姓劉,我國陜北姓劉的很多,或許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有可能是其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