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祝由網?回答
祝由科,自元代即列入太醫院十三科。祝由二字,最早見於醫書《素問》(成書年代或說為漢、晉間,或說唐初),謂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針服藥,只要移易精神、變換氣質,請人施展祝由之術,即可搞定。只是,祝由術到底是壹種怎樣的法術?文獻無征,師承早斷,後來的人都說不明白。宋代王安石考證,《周禮》(成書年代約在戰國)中“祝藥劀殺”之“祝”,就是祝由。他說:“後世有以氣封瘍(即瘡)而徙之者,蓋變氣、祝由之遺法也。祝之不勝,然後舉藥,藥之不勝然後劀,劀之不勝然後殺”(《周官新義》卷四);此謂治療各種瘍癥(腫瘍、潰瘍、金瘍、折瘍),先用祝由術,不行再敷藥、服藥,再不行則動手術。
只是,王安石說“以氣封瘍而徙之”即祝由,與趙翼親身嘗試“以傷移於人”的祝由,是不是壹回事呢?王安石說“徙之”,是說將瘍移走,沒具體說移到哪兒;趙翼則明白說,是移到他人身上。前者是醫術,後者是巫術,兩人能說到壹塊兒麽?
我們可以知道祝由術是壹門改變人的精神和氣場的學問,這門技術並不能治療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的病。但可以治療人的氣場和精神除問題而產生的疾病。可見雖然今天很多人打著祝由的名號來騙人,但在早期會祝由的人很誠實的,直接說了我這是怎麽治病,什麽病我是治不好的。
祝由最擅長治心病,傳統醫學很早就發現,人心渙散,病是不會好的。《素問·湯液醪醴論》雲:“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精神不好沒求生意誌病是治不好的,反之人的精神好了,意誌力強了,病也更容易好。
有壹種傳說,謂祝由其實是壹個人,是湘西辰州(即今沅陵)人,他的法術並未失傳,即後世所謂“辰州術”(許奉恩《裏乘》卷三)。此術神通廣大,妙手回春不用說,還能起死回生,即有名的“趕屍”也靠這門法術來操控。近代以來,信者頗眾,大學者錢穆即其中壹員。據其自述,少年時曾目睹其事,謂,某人腿腫,求巫師治病,巫師在墻上畫了幾道,然後持刀劃壁,即有鮮血從壁上流出,及血流盡,患者腿腫亦登時消除。他不禁感嘆:“其理為人所不知,卻不得謂之是邪術”(《略論中國心理學》)。然而,大作家沈從文雖是祝由的“老鄉”,卻不信這個邪。他回鄉采訪壹個著名巫師,探問“趕屍”口訣,其人答曰:“不稀奇,不過是念文天祥的《正氣歌》”。又請他隨意表演,其人則推托,說:“功夫不練就不靈,早丟下了”。盤桓半日,不得要領。然而,沈從文似從巫師“服爾泰風格的微笑”看破了玄機:“為了壹種流行多年的荒唐傳說,充滿了好奇心來拜訪壹個熟透人生的人,問他死了的人用什麽方法趕上路,在他飽經世故的眼中,妳和瘋子的行徑有多少不同?”(《沅陵的人》)
沈從文說的自有道理,而趙翼、錢穆的自述也能打動人,且世人秉性多少有點“瘋”的成分,然則信與不信之間,是非究竟如何,實在難言。
當代學者李零將古代的巫術分為十六類,“以傷移於人”的巫術不是祝由,而是獨成壹類,如《封禪書》所謂“秘祝移過(禍)之法”。祝由,則不過“禱告鬼神”為人治病而已(《先秦兩漢文字史料中的“巫”》)。清代名醫徐大椿也說:“(祝由)古法今已不傳。近所傳符咒之術,間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見功”(《醫學源流論》卷下)。可見,王、趙所說是兩回事。不過,王、趙兩種版本雖有善惡之別,皆系巫術,其實大同小異。
祝由之法,《內經》賊風篇岐伯曰:先巫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又移精變氣論,岐伯雲: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今人虛邪賊風,內著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由此觀之,則祝由之法亦不過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導氣,以釋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輕者,或有感應之理。若果病機深重,亦不能有效也。古法今已不傳,近所傳符咒之術,間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見功。蓋岐伯之時已然,況後世哉?存而不論可也.... ...
在《後漢書》中就有華佗以此治病的故事。說是壹個大官病了,華佗認為他必須大怒病才能好,就找那個當官的要了很多錢,拿到錢了就跑!跑還不說,還留了壹封信痛罵他。大官大怒,治病喊人去追殺華佗,此時因為太生氣了,吐了幾升黑血,病居然不治就好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有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這種按五行生克關系來制定的“以情勝情”的治療方法。就像上文中的佗治病,祝由也通過改變人的情緒,幫人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