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浙江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是怎樣保存下來的?求大神幫助
民國時期的1915至1925年,分別由浙籍人士錢恂、張宗祥主 持,先後又有兩次集中補抄,***補抄缺書、缺卷244種,重校光緒 補抄本213種。至此,閣書除尚有個別缺卷外,全書基本補齊;總 冊數已有36278冊,反超出原頒的35990冊。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壹是補抄後又購回原抄本,遂壹種而有兩復本。二是補抄本不少 系依據各名家藏足本為底本,而原四庫館所據者或為殘本,或已 經館臣刪節,故卷冊數往往補抄多於原抄。如補抄本《尚書要義 》二十卷,四庫原本則佚第七至九卷;補抄本《竹巖集》十二卷 ,原四庫本僅三卷;等等。三是補抄後重訂分合造成卷冊差異。 閣書自宣統三年(1911)由浙江省咨議局議決撥歸浙江圖書 館,遂遷出重建後的文瀾閣,移藏該館孤山新館舍。在又過了26 年大致安寧的日子後,閣書又經歷了壹次巨大的磨難——抗日戰 爭爆發,閣書被迫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千山萬水流亡之旅。 1937年8月4日,閣書被分裝140只木箱,連同其它善本書壹起 遷離杭州,先後轉存於本省之富陽、建德、龍泉等縣,又借途福 建、江西、湖南諸省,於1938年4月底運抵貴陽市、密藏北郊地母 洞。1944年12月黔境告急,再轉遷重慶市青木關。這壹路跋涉, 崇山峻嶺復急流險灘,以肩挑手推之原始手段,其艱苦卓絕難以 言表。抗戰勝利後,閣書又經50天顛簸,於1946年7月5日返抵杭 州。此次長達8年又11個月的輾轉萬裏的流亡經歷雖未給閣書造成 數量上的缺失,但因頻繁裝運及途中碰撞、水淹等事故,使許多 閣書皮開肉綻,破損嚴重。故返杭後立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僅 封面就換裝了五千余冊。 即使在建國後,閣書擔驚受怕的日子仍未結束。1969年中蘇 邊境沖突後,在壹片備戰聲中,閣書又被奉命裝箱遷運浙江龍泉 縣戰備倉庫,在山洞裏密藏又近7年。雖是有驚無險,終究壹波三 折,顯現書運多難。 今天的文瀾閣《四庫全書》與國內現存的其它幾部《四庫全 書》相比,雖缺少了乾隆原裝的名分和貴族氣,卻也因其歷代補 配的“組裝”特色而別有所長,以內容論,許多詳全之本及未經 刪改之本勝於它書;以數量論,多達36917冊,足以稱冠。作為浙 江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九十年來她也是最親近平民讀者的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