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水洞溝文化遺址在哪裏?

水洞溝文化遺址在哪裏?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古代人類繁衍生息和與自然鬥爭的歷史見證,蘊含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向人們展示了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活圖景,是迄今為止中國黃河地區唯壹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年來,經過6次考古發掘,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壹些石制品、工具和制作、修補石器的技術,可與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和奧裏納的人類聚落石器相媲美。特別是大量出土的勒瓦洛瓦石核,形狀接近歐洲相當古老的奧裏納文化。地域遙遠、文化相近的現象,被國外著名考古學家視為人類的“長途遷徙的同化影響”。以水洞溝遺址為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石器技術傳統的起源、古代文化的發掘與變異、晚期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與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水洞溝地區還是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火臺、城堡、溝壑、碼頭等軍事防禦建築的大觀園。在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矗立在高臺上的橋墩,古樸神秘的城堡,幽深曲折的溝壑,令人目不暇接,不禁讓人想起“兵者以矛攻壘,將軍拔劍追胡兵”的壯烈場景。

水洞溝位於鄂爾多斯地臺南緣,大自然造就的丫蛋地貌使其充滿了壯麗而奇特的荒谷魅力。歷經千百年的風沙雕琢和侵蝕,濃縮了鬼城、臥駝嶺、天妃崖、端雲谷、檉柳溝等20余處獨具特色的土林景觀,令人向往,是對地老天荒的壹大感嘆。

水洞溝是中國發掘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對中華文明最有意義的100項考古發現”之壹。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和國家地質公園。榮獲“外國人在中國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銀獎。

獨特的丫蛋地貌造就了鬼城、旋風洞、睡駝嶺、摩天崖、破雲谷、檉柳谷等20多處奇景。,並記錄了三萬年來人類活動的無盡軌跡,使其充滿了深邃而雄偉的魅力。由“恒城大境”、烽火臺、城堡、藏兵洞組成的古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成為中國唯壹保存完好的軍事防禦建築。

參觀史前遺址,看長城濱水,穿過圖林峽谷,參觀邊塞城堡,看藏兵窯洞。中外遊客的旅遊勝地水洞溝!

水洞溝是中國發掘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的發源地”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列為全國100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還被《國家地理》和《中國遺產》雜誌聯合評選為中國“對中華文明最有意義的100項考古發現之壹”。水洞溝還是明代長城、烽火臺、城堡、溝壑、隱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禦建築的大觀園,是中國唯壹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

水洞溝距離首府銀川19公裏,距離機場僅15分鐘車程。印青高速公路及輔路從景區穿過,交通便利,具有靠近市區,遠離市區的優勢。來水洞溝的人多了。很多遊客說全國去了那麽多地方,寧夏的水洞溝卻讓我震驚。真的是壹個神奇的地方,壹步壹個腳印,完全不壹樣,或原始古樸,或荒涼怪誕,或美麗安全,悠閑悠遠,幽靜,或險峻獨特,神秘驚險。連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壹力都去旅遊了。水洞溝的美,看似天然雕琢,實則需要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強調與景觀的自然和諧,既美觀又古樸。為了營造壹種古色古香的氛圍,水洞溝的建築色彩都是由不同的原色構成的,比如大地色、石頭色、木頭色。水洞溝的橋是石木結合的拱橋,活水小橋似的木橋。與藍天、蒼雲、碧水、懸崖、蘆葦、鴛鴦、野鴨壹起,構築了壹個寧靜的、逃避的世外桃源。

如果說文化是水洞溝的靈魂,那麽創新就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中國的遺址景區很多,但在傳統博物館的參觀功能基礎上融入了藝術性、文學性、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只有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館采用270度超大型半山水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聲、光、電、可調地震平臺等世界最先進技術的應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古人類快樂的漁獵生活和制作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傾盆大雨、洪水、山體滑坡等觸目驚心的災難場景。場景之美、真實感之強令人震撼,意境之美讓遊客迅速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然而,水洞溝博物館裏的時間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妳瞬間穿越三萬年。開創了國內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國內唯壹也是最大的室內觀眾參與的動態體驗展廳,成為水洞溝的壹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不僅是3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中國明朝邊塞民族重要的軍事防禦中心。中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由長城、溝壑、城堡和陡峭的大峽谷組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和沿峽谷峭壁開鑿的藏兵洞卻是獨壹無二的,場面宏大,設計奇妙。洞內有各種設施,如隧道、機關、隱藏武器、瞭望塔、軍械庫、水井、將軍休息室、會議廳、廚房等。在這裏可以親身參觀和體驗明朝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朝守軍的聰明可以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地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為水洞溝的又壹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遊船,驢車,駱駝車都很悠閑。在水洞溝旅遊,妳會忘記城市的喧囂,忘記心靈的復雜,可以壹直走下去。美麗、明亮、安全、閑適、幽遠、寧靜、和諧,城市與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遊客放飛自我、享受自由的聖地。壹個景點半天,三萬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事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陲到江南美景,令人嘆為觀止!

水洞溝旅遊區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位於寧夏銀川市靈武何琳鎮明長城腳下,距首都銀川市區24公裏,距河東機場11公裏,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建築形態以水洞溝舊石器文化資料中西方莫斯特文化最具特色的石葉為基礎,以石器和遺址環境的主色調——土黃色為基本色調,造型似石器。它是中國西部唯壹展示舊石器時代面貌的主題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主要特點是在傳統博物館的基礎上融入了藝術、文學、高科技創新元素。以大型浮雕、270度大型半山水畫、動畫、幻影成像、實景、實物,結合聲、光、電、可調地震平臺等世界最先進技術的應用,真實再現了遠古人類制造石器、祭祀、漁獵等幸福生產生活場景,以及災難降臨時的震撼場面。開創了中國博物館的展覽形式,使之成為中國最先進的展覽館,得到了世界各國專家的壹致認可。

博物館分為環形走廊展區和下沈展區兩部分。按照地上環形廊道120米展線的順序,設計為前言、人類進化史、中國舊石器遺址、寧夏水洞溝文化遺址、結語五個單元。主要展示寧夏水洞溝文化遺址單元。本單元分為九個部分:水洞溝地理概況、遺址地質構造、水洞溝古環境特征、水洞溝遺址發現、遺址分布圖、水洞溝遺址五次發掘、水洞溝遺址發掘成果、水洞溝遺址研究、水洞溝人生產生活場景等。

在展覽形式上,打破了僅通過展櫃展示文物的常規展覽模式,集文物、圖表、雕塑、油畫、場景還原、地震臺、山洪、沙盤、多媒體展示、觀眾互動於壹體,吸收了大量國際最新科技成果,尤其是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提升整體展覽效果。

為了引導和吸引更多的遊客走進三萬年,了解水洞溝,普及水洞溝文化。博物館的建設突出“以人為本”、“雅俗共賞”的理念,集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觀賞性、體驗性於壹體,突出體驗性。

聞名中外的水洞溝遺址是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壹。自1923年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金日和桑誌華發現並發掘以來,傾註了海內外考古學家的艱辛和努力,也有普通人的默默奉獻。84年前,考古學家把目光定格在水洞溝時,方便的是與水洞溝遺址沒有直接聯系的“張三小店”。

張三小店的前身是張三的父親張天翼開的車馬達店,北距水洞溝遺址約500米。寧夏銀川是內蒙和陜北之間的必經之路。當時店面挺大的,上面建了7個房間,東西各5個房間。從東到西的人都是從橫城渡口渡過黃河,晚上大部分都在店裏過夜。張天壹經營這家店的時候,生意紅火,壹家人生活也很好。但由於銀嶺公路的建成,過去水洞溝行人稀少,張三店生意蕭條,生意慘淡。店鋪大部分被拆,原來的車馬店改為小店,由張三壹人經營,故稱“張三店”。

2006年,對張三小店進行了修復,並為上世紀20年代及以後對水洞溝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德·金日、桑誌華和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賈蘭坡創作了半身像以示紀念。同時重建“張三店”,紀念為挖掘水洞溝文化遺址做出貢獻的農民張三及其世界聞名的店鋪。

水洞溝村是壹個古老的地穴式聚落遺址。在古老的水洞溝村,有北方先民創造的窯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淺地穴式房間。這種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居室,往往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特點是冬暖夏涼。

水洞溝村繼承了這種古老的生活方式。首先,它在黃土坡上挖了壹個有壹定深度的地穴。然後,在地穴的外圍,它用土坯砌了壹堵矮墻,使之高於地面。然後,用桁架和木椽子頂上,後面是柴火,柴火上糊上泥,防止漏水。這種臥室建築極其便宜,是古代人類居住方式的最佳選擇。中國北方人習慣稱之為“地窩子”、“地佐子”。它產生於生產力極度不發達的古代,伴隨人類幾千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築遺址,景區內部分地穴式房間得到了修復,遊客可以直觀了解先民的居住形式。

寧夏被譽為“長城博物館”。靈武,古為靈州所在地,歷來是中原王朝駐守西北邊陲的戰略要地。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秦、漢、隋、明歷代統治者都在陵州修築長城,並在此駐軍守衛和移民。靈武的長城是明代保存最完好、最雄偉的。它西起黃河之濱,恰似壹條巨龍,飲黃河之水,過沙海,過丘陵草原,在遼闊的鄂爾多斯地臺上向東延伸。

靈武明長城自西向東貫穿我市何琳鎮、寧東鎮,馬家灘鎮進入鹽池縣境內。歷史上稱為“河東墻”,又稱“東大邊”或“衡城大邊”。

建於公元1474年的靈武明長城,西起城北黃河岸邊,向東南延伸。途經水洞溝、紅山堡、清水營城堡等地,經鹽池縣至陜西定邊周臺子鄉。全長約200公裏,靈武境內長45公裏。據史料記載,靈武曾修過兩座長城,壹座是隋長城,壹座是明長城,都是就地取材,用黃土夯築而成。

據《隋書崔傳》記載,文帝五年(公元585年),“崔任命為農學大臣,在朔方靈武修築長城。西離河七百裏,東至綏德,以止湖口。”明朝時,朝廷為了防止韃靼人和瓦刺人的入侵,在隋長城的基礎上大規模修建長城。明代的長城被稱為“邊墻”。歷史:成化八年(公元1472)由總督兼右副禦史於子龍創制。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王嶽主管燕綏、甘肅、寧夏,並在他的催促下,於六月間,由寧夏巡撫許、總兵主持,初步完成了長城的全線連接工程。成化十年十月,寧夏靈州地震,邊墻倒塌壹兩例。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對衡城黃河岸邊至花馬池部分路段進行了修復、加厚、改建。弘治年間,寧夏巡撫張、王?墻外挖了44000多個之字形坑,防止敵人騎近邊墻。其中,在紅山包黑水溝地區,切割深且寬。到了元年(公元1506年),夏、隋提議重修河東城墻,三邊制下的楊壹清當即請求允準重修。

嘉靖十年(公元1531),由三邊制總經理王瓊掌管,西起黃河岸邊的衡城,將“深溝高壘”遷建到東邊的花馬池,全長360裏。原來的邊墻棄於五營以東,南面新建壹條長54裏的新墻,名為“頭道邊”,舊墻名為“二道邊”。明長城及周邊壹些駐軍城堡構築了有效的軍事防禦體系,抵禦外敵入侵,在當時的軍事防禦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以紅山城堡為例,這裏的長城、屯堡、隱洞三位壹體,形成了可攻、可守、可藏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壹大創舉。

明長城作為軍事屏障,有著完善的建制和防禦設施。河東墻建成後,* * *設四門閉門,華瑪赤營東築長城為總旨。高樓高聳入雲,上面浮雕著“朔方天險”“雕皮而望”等字樣。清水營建有閉門羹,樓上有樓房。"從欄桿上看,妳可以看到它在隔壁."西築寧河臺,護渡口,守長城。長城上有敵臺、墻臺、橋墩等軍事設施。每隔100至200米修築突出於墻外的墻墩,使側墻墻根無火力死角,可進行側翼攻擊。敵臺高於城墻,可左右對望,前後呼應。

在壹些危險地區,建立了周露的敵人駐地,駐紮著多達20名士兵。河東墻內側有29座城。靈武營有113篝火墩,每五裏壹墩。晚上升起火,白天升起煙作為警告。如果妳看到壹百多個敵人,舉起壹個烽火臺和壹把槍;500人,兩座烽火臺,兩門大炮;1000人,三座燈塔,三門大炮;5000多人,四座烽火臺,四門大炮;壹萬多人,五槍五炮。平臺配有搬運工、旗幟、鼓、梯子、炮石、火箭、狼糞、牛糞、柴火等。士兵日夜放哨,沿線各軍營全副武裝,糧草武器軍需壹應俱全。他們站崗,巡邏,溝通,調兵,兼顧方方面面,軍事戒備。

明代長城深厚堅實的城墻,攻守兼備的敵臺、墻臺,駐軍備戰的城堡,報警的煙丘,固若金湯的關城等設施,構成了壹道完善嚴密的軍事防線。

所謂隱兵洞,就是紅山堡守軍從地面轉入地下,藏兵自保,伺機進攻,或在空地上設下埋伏的坑道(分為2006年發掘的1號隱兵洞和2012年9月20日發掘的2號隱兵洞)。這是中國唯壹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在中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長城、城堡、地下洞穴在全國範圍內並不是緊密相連的,也只有這壹個地方。

現在西藏士兵洞是中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與遊擊隊的地道戰讓敵人感到驚恐萬狀的話,那麽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朝的邊防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氣將入侵者擋在了長城之外。

以前因為沒有開發,根本沒有條件去參觀山洞。人們只知道“藏兵洞”的道路曲折,像迷宮壹樣。再加上洞頂塌陷,很多地方被泥土覆蓋,洞內有陷阱,蛇和蠍子之間可能還有壹段距離,人們很容易不敢往洞內走遠。誰也說不清山洞裏是什麽景象。就這樣,“藏兵洞”變成了壹個非常神秘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現在,我們可以進去大飽眼福了,但是壹定要按照指示牌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出不去。

藏兵洞在上盤曲折,上下左右相連。洞內岔路多,左盤右拐,久久無止境。它真的像壹個迷宮。壹般不熟悉洞內情況的人很難出來。除了地道,洞的左右兩邊還有土房,可以住人,大概是給帶兵的軍官用的。洞內還有壹個儲糧室,包括水井、廚房等。只要儲存了足夠的食物,藏在洞穴裏的泥土在相應的壹段時間內不會出洞,依然可以存活。因為藏兵洞在溝底以上10米以上,可以不怕洪水。這些年來,即使有山洪暴發,藏兵的窯洞也從未被淹過。我們真的對古人的智慧驚嘆不已。

從2006年開始,我們對西藏士兵的洞穴進行了保護性清理和疏通。目前供大家參觀的藏兵洞長度為965米,清掃面積約3200平方米,但這還不是全部。據調查,大峽谷南北兩側峭壁上的藏兵洞總長約3公裏,有待進壹步清理。至於目前已經清理的部分,我們已經采取了保護措施,對洞壁和坍塌的屋頂進行了加固。

進入藏兵洞,會發現洞壁上有很多小龕,是古人放置洞燈照亮洞穴的地方。清理過程中,我們在小龕裏時不時發現壹些碎陶,屬於油燈;地上還發現了很多明代的碎片,應該是明代窯洞裏守軍的生活用品碎片。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藏兵洞的軍械庫和大廳裏,直觀地看到刀、槍、戟、劍、箭、箭袋等古代武器,以及頭盔、盾牌等出土的軍事文物。這些寶貝,對於很多年輕朋友來說,大概都是第壹次見到吧!至於壁龕裏陳列的糧食、蔬菜樣品,都是明朝守軍清理藏兵時留下的糧食。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可謂不可多得的文物。

藏兵洞的建造是獨壹無二的,那麽它起什麽作用呢?明朝時,韃靼人和瓦拉人居住在河套,靈州長城是明朝在寧夏等地最北的防線,而紅山堡地勢平坦,便於敵人大面積騎行,成為韃靼人和其他貴族帶兵南下的第壹攻擊地。韃靼等貴族串聯騎馬南下的目的主要是掠奪人員和財產,得手後迅速撤退。但明朝中葉以後,修築長城只是壹種全天候的被動防禦。韃靼、瓦拉貴族數次拆毀淩州至兗州的城墻,盜匪劫掠淩州寧夏(今銀川),後又北返。但他們幾次拆墻南下後,都沒有從紅山堡進攻,紅山堡內包括藏兵洞在內的立體工事發揮了很大作用。

據史書記載,明代韃靼、瓦拉貴族多次拆毀淩州至兗州的城墻,劫掠淩州、寧夏(今銀川)等地,後返回北方。但都沒有攻擊紅山城堡。這可能與藏兵洞等立體工事在軍事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有關。

紅山包因地處紅山地區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古時候,在夕陽的照射下,這裏的山是鮮紅的,因名“紅山”而誤傳為“恒山”,“紅山堡”舊稱“恒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壹道城垣。建於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由陜西軍務都督尚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

紅山堡是北方明長城附近的壹座屯兵城,由寧夏首府石雍所建。東距清水營50裏,西距紅山堡20裏。恒山堡駐軍251人,其中守堡官1人,倫理官1人,統領峰候(烽火臺)八墩,看管東西約30裏長城。和平時期,紅山堡是長城內外各族人民開展商務交流的活動場所。現在的紅山城堡雖然經歷了戰爭的摧殘和歲月的侵蝕,但城墻依然完好,巍峨聳立。

紅山堡的甕門雖已被風沙掩埋,但雄偉的大門仍頑強地屹立在原土中。在城堡裏,妳還可以看到原來的房子底座。如果按照明朝的軍事制度,每5個人住壹個營房,洪山堡可能有50多間房子。在城堡的西北平臺,還可以看到堆放著大量的碎磚和建築構件。這可能是堡壘守衛住的房子。在它被摧毀之前,它可能是壹座宏偉的建築,品位很高。

紅山堡是北方明長城附近的壹座屯兵城。據史料記載,紅山堡始建於明朝鄭德十六年(公元2521),為寧夏都城歷史建築。東距清水營50裏,西距紅山堡20裏。恒山堡駐軍251,駐軍1人,倫理官1人,八墩引峰(烽火臺),看管東西約30裏長城。

和平時期,紅山堡是長城內外各族人民開展商務交流的活動場所。現在的紅山城堡雖然經歷了戰爭的摧殘和歲月的侵蝕,但城墻依然完好,巍峨聳立。紅山堡的甕門雖已被風沙掩埋,但雄偉的大門仍頑強地屹立在原土中。在城堡裏,妳還可以看到原來的房子底座。如果按照明朝的軍事制度,每5個人住壹個營房,洪山堡可能有50多間房子。在城堡的西北平臺,還可以看到堆放著大量的碎磚和建築構件。這可能是壽寶住的房子。在它被摧毀之前,它可能是壹座宏偉的建築,品位很高。

當初設置紅山城堡等城壘,主要有兩個目的;第壹,加強長城線上的防禦(這個在介紹藏兵洞的時候已經討論過了);二是“秋防”。所謂“秋防”,自古有之。到了明代,韃靼、瓦拉貴族依然沿襲突厥等遊牧貴族的古老範例,即往往在秋季馬肥草盛,農耕尚在秋收時節的時候大舉入侵南方。為此,從隋唐到明朝,這時候都要調動壹支軍隊鎮守邊境,保護人民的秋收,稱為“秋防”。

在紅山堡等城防壁壘北面的長城基上,壹般都設有“暗門”(即類似城門的拱形小票門),使長城與外界相通,守軍可按規定打開。此外,明代修築長城時,長城內每隔五裏建壹座烽火臺,洪山堡下有四座,分別是安邊墩、大營墩(此墩處長城上有“暗門”)、羅真墩、窯兒墩。烽火臺由黃土夯築而成,又名煙墩、烽火臺、烽火臺、狼煙臺,俗稱“煙火墩”。這種墩也安裝在長城上,專用於軍事警報,白天燒煙,晚上生火,然後依次排出。軍事情報可以很快上報給鎮或州辦公室。這種古老的報警方式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收音機”。

明成化二年(1466),律中規定:“共設煙墩,守杖。如有必要,添加調整點。妳需要廣泛地積累稻草和草,日夜輪流拜訪。緊急情況下,白天升煙,晚上生火,然後傳告示,以免造成傷害。應該允許那些有錯誤軍事情報報告的人攻擊敵人。每個碼頭壹般由三名警衛把守,日夜輪流值班。至於傳遞軍事情報,其法令還規定“令邊境地區舉烽火臺,若見壹兩人至百余人,舉烽火臺;五百人,兩烽兩炮,壹千多人,三烽三炮;五千多人,四座烽火臺,四門大炮;壹萬多人五槍五炮。“每個烽火臺壹般都配有旗幟、鼓、梯子、炮石、火箭、狼糞、牛糞、柴火等。

寧夏的長城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分布廣泛。文物考古專家從文獻記載和建築技術推斷,從戰國到明代,這裏曾修建或使用過長城,因此寧夏被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為了更好地展示寧夏的長城文化,在明長城東段保存完好的水洞溝景區——紅山堡修建了寧夏長城博物館。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仿寧夏西北部寶寨傳統建築形式,壹樓兩院。以圖片、模型、繪畫等形式展示長城的興衰、長城建築、長城駐軍、長城攻占、長城管理以及長城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重點展示寧夏長城的風貌和變遷。

地址:銀川市靈武市淩河鎮

類型:洞穴紀念碑博物館軍事

等級:AAAAA

遊玩時間:1天推薦。

電話:0951-5014338

官方網站:/

開放時間: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