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端午壹詞最早出現於哪個古籍

端午壹詞最早出現於哪個古籍

端午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壹。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歷史文獻中很早就記錄了端午的出處及由來。那妳知道端午壹詞最早出現於哪個古籍嗎?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端午壹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壹書。“端”字即“開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古人用天幹地支紀年,農歷的正月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稱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專利。據專家考古考證及學者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所以紀念歷史人物的說法,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杜撰附會之辭。

中國端午節起源與習俗源自中國大陸南方江浙壹帶,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菖蒲等。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壹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壹直保留著。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