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監之亂講了什麽事件
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期分封於商王畿地區(今河南省安陽市附近)周圍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
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
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三監地域,壹般認為,商都以北地區為邶;商都以南地區為鄘;商都以東地區為衛。
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
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
起因
《史記·周本紀》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
《史記·魯周公世家》亦曰:“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繈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尚書·金縢》亦雲:“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第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中國史書《尚書》《史記》的三則記述把“三監之亂”的原因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將不利於成王,”故“流言於國”而“與武庚作亂叛周。”
經過
三監的具體君主及領土,說法不壹。根據最新史料,三監之亂的實際發動者與三監結局也存在不同的記載。
壹說為紂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另說為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商都朝歌附近武裝,***同監護武庚的領土。
前說出現較早,後說較為通行。
三監地域,壹般認為,朝歌以北地區為邶,由霍叔監管。朝歌以南地區為鄘,由蔡叔監管;朝歌以東地區為衛,由管叔監管。
三監的具體人物: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
所謂“監”,即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武庚在三監之列明顯說不過去,所以管、蔡、霍為三監是正確的。
周人取得了政權後,根據當時人們“滅國不絕祀”的原則,保留殷人的祭祀。
為了收買民心,安撫殷商遺民,展示自己的寬柔仁義,鞏固自己的政權,周武王把紂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
周武王終究對武庚不放心,害怕他起事作亂,於是又把朝歌周圍的原京畿之地分為邶、鄘、衛三個小國。
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在殷都周圍的衛、鄘、邶三國,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
朝歌以北為邶國,在如今的湯陰東南16公裏的邶城,清乾隆《湯陰縣誌》載:“邶城在縣東三十裏,此武王滅殷、分封諸侯,封紂子武庚於此。”
武王的弟弟、文王的第八個兒子霍叔(姬處)被封為邶國國君;
朝歌以南的地方為鄘國,在如今的衛輝倪灣,國君是文王的五子蔡叔(姬度);
朝歌以東的地方為衛國,在如今的浚縣衛賢,國君是文王的第三子管叔(姬鮮)。
邶、鄘、衛對朝歌形成合圍之勢史稱“三監”。
周人立國未穩,強敵環視,武王為國事憂慮,常常夜不能寐。他說:“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於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公元前1043年,武王有疾,死去。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
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長,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他最有資格攝政。
因此武王的遺命被他認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禮制嚴格限制諸侯勢力,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滿和猜忌。
《尚書·金縢》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在這種情況下,管、蔡與武庚聯合作亂。
武庚早有復國的野心,這時不僅聯合三監,而且又和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串通,叛亂反周,局勢十分嚴重。
管、蔡以及武庚與東夷地區的叛亂,嚴重地威脅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團結召公奭,采取果斷措施,親率大軍東征。
東征對鞏固西周王朝、擴大周的轄地起了重要作用。《尚書·金縢》記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周公首先鎮壓“三監”,制止了流言,殺了管叔放逐了蔡叔;
還誅殺了武庚,以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國,史稱宋國。
結果
武庚覆滅後,周公繼續東征,經過三年艱苦鬥爭這場動亂才告平定。東征範圍似較廣闊,窮追猛打,聲勢達於江南。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江南。”周公東征至江南,可以在銅器銘文中找到旁證。
丹徒出土的《俎侯夨簋》銘曰:唯四月,辰在丁未武王、成王伐商圖,遂省東或圖。王於俎,饗。
王令虞侯夨曰:‘侯於俎。……錫土,厥川三百,厥百又邑卅又五,百又卌,錫在宜。王人又七姓;
錫鄭七伯,厥五十夫;錫俎庶人六百又六夫。俎侯夨揚王休,作虞公丁尊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