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諸葛亮設計的八陣圖是怎樣的?還有木流牛馬、孔明燈

諸葛亮設計的八陣圖是怎樣的?還有木流牛馬、孔明燈

今人感到頗為神秘的“八陣圖”是不是子虛烏有呢?諸葛亮是否真的創有“八卦陣”呢?

《三國·蜀誌·諸葛亮傳》記載:“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作為古代戰爭中壹種戰鬥隊形及兵力部署圖,諸葛亮的原“圖”今雖不見,然有傳說為諸葛亮練兵遺址的所謂“八陣圖壘”。

酈道元《水經註·江水》雲,這種“圖壘”皆壘細石為之。***有三處:壹在陜西沔縣;壹在重慶奉節;壹在四川新繁,尤以在奉節者最為著名。奉節原為古魚復縣,治所在今奉節東白帝城,三國時劉備改名永安,唐改稱奉節。

諸葛亮“八陣圖壘”據傳就在永安宮南江灘上。根據唐代李鑒《太白陰經》、李靖《問對》等記載,以及當代學者的推演(見《孫子學刊》1994年第9期封底),現將諸葛亮的“八陣圖”示意如下:

八陣圖的命名和組成

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是九個大陣。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計六十四個小陣。八陣中,天、地、風、雲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螣蛇)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陣布於後方,以為機動之用。

發展歷程

縱觀《唐太宗李公衛問對》全書,可發現八陣圖的發展和改進的全過程:

黃帝《握奇文》------五陣,握機陣,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陣

↓↓↓

司馬穰苴《司馬法》---五行陣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孫武《孫子兵法》-----八卦陣

↓↓↓

諸葛亮《八陣圖法》----八陣圖

↓↓↓

韓擒虎------九軍陣法,即八陣圖的別名

↓↓↓

李靖《衛公兵法》----六花陣

↓↓↓

李績《衛公兵法》----六花陣

可以看出《八陣圖》淵源極深,可以追溯到上古華夏的黃帝。經過姜太公,司馬穰苴,管仲,孫武等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到三國時期,諸葛亮使他達到了頂鋒,完善為八陣!唐代李靖由於九個陣指揮過於復雜而簡化為六花陣。

八陣圖的特點

八陣圖的特點,正如李靖《問對》所指出的,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圓外方”;而其構想,則與《周易》是分不開的。八陣的排列,實際是壹幅“文王八卦方位圖”(即“後天八卦圖”)。八陣中的每壹陣都由六小陣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陣加中軍的總***六十四個小陣,與《周易》別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於八陣圖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孫子註》所說的“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彼此相窮,循環無窮”,則更是《易》理在布陣中的具體應用。(林花甲2005年2月)

“八陣圖村落”就坐落在金壇儒林鎮東南的大魯墅和小魯墅村,因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八陣圖村落”早已面目全非。上圖為“八陣圖村落”的分布圖。

內容記載

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戰陣法。謹慎堂《諸葛氏宗譜》就載有“八陣功高妙用藏與名成八陣圖”的詩詞贊歌。

天覆陣贊:天陣十六,外方內圓,四為風揚,其形象天,為陣之主,為兵之先。善用三軍,其形不偏。

地載陣贊:地陣十二,其形正方,雲主四角,沖敵難當,其體莫測,動用無窮,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揚陣贊: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物,萬物繞焉,蛇能為繞,三軍懼焉。

雲垂陣贊:雲附於地,始則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出,雲能晦異,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龍飛陣贊: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陣形赫然,名象為龍。

虎翼陣贊: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淮陰用之,變為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鳥翔陣贊:鷙鳥將搏,必先翺翔,勢臨霄漢,飛禽伏藏。審之而下,必有中傷,壹夫突擊,三軍莫當。

蛇蟠陣贊:風為蛇蟠,附天成形,勢能圍繞,性能屈伸。四奇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困。

“八陣圖”的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間地,為天地風雲正陣,作為正兵。西北者為乾地,乾為天陣。西南者為坤地,坤為地陣。東南之地為巽居,巽者為風陣。東北之地為艮居,艮者為山,山川出雲,為雲陣,以水火金木為龍虎鳥蛇四奇陣,作為奇兵。布陣是左為青龍(陣),右為白虎(陣),前為朱雀鳥(陣),後為元武蛇(陣),虛其中大將居之。八陣又布於總陣中,總陣為八八六十四陣,加上遊兵24陣組成。總陣陰陽之各32陣,陽有24陣,陰有24陣。遊兵24陣,在60陣之後,凡行軍、結陣、合戰、設疑、補缺、後勤全在遊兵。有贊歌頌揚“八陣圖”威力無比:“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奇正相生,循環無端;首尾相應、隱顯莫測;料事如神,臨機應變。”“八陣之法,壹陣之中,兩陣相從,壹戰壹守;中外輕重,剛柔之節,彼此虛實,主客先後,經緯變動,正因為基,奇因突進,多因互作,後勤保證。”

相關詩詞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解釋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壹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歷元年(766)。

“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壹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

第壹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壹。杜甫這壹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

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壹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壹統經綸誌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壹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

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裏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壹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壹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誌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壹大業忠貞不二,矢誌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賫誌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壹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壹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壹體,渾然不分,給人壹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八陣磧

蘇軾

平沙何茫茫,仿佛見石蕝。

縱橫滿江上,歲歲沙水嚙。

孔明死已久,誰復辨行列。

神兵非學到,自古不留訣。

至人已心悟,後世徒妄說。

自従漢道衰,蜂起盡奸傑。

英雄不相下,禍難久連結。

驅民市無煙,戰野江流血。

萬人賭壹擲,殺盡如沃雪。

不為久遠計,草草常無法。

孔明最後起,意欲掃群孽。

崎嶇事節制,隱忍久不決。

誌大遂成迂,歲月去如瞥。

六師紛未整,壹旦英氣折。

惟余八陣圖,千古壯夔峽。

孫子兵法

八陣(1)

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2),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3),此王者之將也。

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4),皆待令而動。鬥壹,守二(5)。以壹侵敵,以二收。敵弱以(6)亂,先其選卒以乘之(7)。敵強以治(8),先其下卒(9)以誘之。車騎與(10)戰者,分以為三,壹在於右,壹在於左,壹在於後。易(11)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12)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13)。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壹簡簡背。古人講布陣之法多稱“八陣”。“八陣”不是指八種不同的陣。

(2) 萬乘國,指可以出兵車萬乘的大國。

(3) 諍(zheng證),借為靜。意謂沒有取勝的把握就按兵不動。

(4) 誨,疑借為每。鋒,先鋒部隊。後,後續部隊。

(5) 意謂以三分之壹的兵力與敵交戰,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時機。

(6) 以,猶言“而”。下文“敵強以治”同。

(7) 乘,淩犯。意謂先以精兵攻擊敵人。

(8) 治,嚴整。意謂敵人戰鬥力強,陣容嚴整。

(9) 下卒,戰鬥力弱的士卒。

(10) 與,參與。

(11) 易,地形平坦。

(12) 厄(e餓),指兩邊高峻的狹窄的地形。

(13) 生、死,指生地、死地。

八陣圖遺址

八陣圖遺址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西南,相傳為諸葛亮推演兵法、操練士卒所用。據古籍記載:“八陣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紀律也。武侯推演,盡得其妙。”另據《八陣圖碑記》雲:“諸葛武侯之八陣圖,在蜀者二,壹在夔州永安宮,壹在新都彌牟鎮。”(彌牟鎮原屬新都縣)該遺址今僅余土壘六座,當年之風貌已蕩然無存。198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牛流馬

魯國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制作過壹臺木車馬,且“機關具備,壹驅不還。”

三國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誌》、《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麽,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烏的制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壹字。

《三國演義》第壹百二十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壹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麽樣子,自古以來,莫衷壹是。說什麽的都有,可是沒有壹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南北朝木牛流馬

又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又再造了木牛流馬。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未留下只字片圖的資料。

探索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壹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裏,群行者二十裏。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機構,裏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裏面采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裏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壹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壹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麽,那個為牛什麽,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麽馬像什麽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壹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裏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裏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復雜化的想像,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采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壹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研究和發展

古謎從此吸引著世世代代的探謎人。遠不說,僅從1956年以來,全國各地就自發成立了7個木牛流馬研究會。然而,探謎的結果是古謎本身的真實性首先被懷疑和否定,壹個“獨輪推車說”似成千年定論。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紀事》壹鬥中寫道:“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當代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木牛是壹種人力獨輪車,有壹腳四足。”總而言之,大多數研究者、考古者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並不是什麽造物奇觀,而是傳說的神化和記載者的誇張與誤會。

但總還是有“愛認死理”,堅信古籍的記載不會是虛妄之筆,堅信木牛流馬確有其物,並試圖將其造出來的人。1986年,新疆工學院王湔高級工程師在學院及所在機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贊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馬。每壹件就是壹架四足步行機,手扶後邊的雙轅就能使之曲邁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備負重功能,行李壹壓,就走不動了。負重行走這個難題仍未能解決。

突破的機會似乎留給了陜西漢中市的洋縣農民郭統霄。

說起來,他造木牛流馬純屬偶然。1997年春節期間,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放,郭統霄天天和朋友們聚在壹起觀看。當看到木牛流馬這壹集時,有人見郭統霄異常興奮,就與他打趣“妳愛搗鼓,妳能把木牛流馬搗鼓出來,我就服妳。”他連想都未想就說能。並立即投入緊張的研制工作。

從壹開始,他就堅信,木牛流馬的行進應當是用腿,而不是用輪子,只有腿才能在棧道上登臺階。可怎麽才能使腿邁動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學中的杠桿和慣性的原理,設計了杠桿連桿結構、平衡結構,調步結構等內部機關,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試制出了第壹批流馬。

這匹馬長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載重35至40公斤。只需適當加點牽引力或推力,馬便可雙蹄並進行走,只需把舌頭壹按,即可將行動機關卡死,這壹點,同《三國演義》中描繪壹致。

雖然,這第壹匹流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載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畢竟使壹個千古之謎有了壹個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馬不是作家的誇張,不是史家的誤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壹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放飛孔明燈的視頻: /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1&;vid=12413205&uid=1371185877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臺灣的臺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遊。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孔明燈結構

孔明燈的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2部份,主體大都以竹篦編成,次用棉紙或紙糊成燈罩,底部的支架則以竹削成的篦組成。孔明燈可大可小,可圓形也可長方形。壹般的孔明燈是用竹片架成圓桶形,外面以薄白紙密密包圍而開口朝下。

欲點燈升空時,在底部的支架中間綁上壹塊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紙,放飛前將油點燃,燈內的火燃燒壹陣後產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後整個燈會冉冉飛升空,如果天氣不錯,底部的煤油燒完後孔明燈會自動下降。

自制孔明燈

工具和材料:A.拷貝紙 B.裁紙刀 C.剪刀 D.尖嘴鉗 E.棉線 F.工業酒精 G.502膠 H.電線 I.棉花 J.竹條;

註意事項:孔明燈必須要在無風的天氣和空曠的場地上放飛,否則不但不能飛上天,而且可能會引起火災。放飛時,需要2-3人的***同協力,強烈要求有成年人陪同。另外,可以在孔明燈底部拴上線,這樣既可以重復放飛,又能控制起飛高度和範圍,避免引起火災。

步驟

A.用裁紙刀將竹條削到厚薄3毫米以內,然後,把竹條彎成壹個圈,用棉線或502膠固定。竹子有彈性,竹圈可能會不圓,可以用小火烤壹烤,使竹圈固定成圓形。

B.用尖嘴鉗把廢電線外面的絕緣層去掉就可以得到細銅絲。不過,銅絲不能太細,否則容易燒斷,可以用3根銅絲擰在壹起避免這個問題。

C.用薄紙剪成如圖所示規格的紙片.將第壹張紙片的壹邊與第二張的壹邊粘在壹起,再將第三張,第四張......依次同樣粘上去,直到拼成壹個兩端漏空,直徑約60厘米的球狀物.再剪壹張圓形薄紙片,把上面圓空口糊住.待幹後,把氣球吹脹,找壹條薄而窄的竹條,彎成與下面洞口壹樣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內交叉兩根互相垂直的細鐵絲,並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紙邊上,糊成的氣球不能漏氣

D.把銅絲綁在竹圈兩端,再把做好的燈罩粘在竹圈上。在銅絲上綁上棉花,浸上酒精,點燃後就可以放飛了。孔明燈不能太小,否則很難升上天。

放飛

選擇晴朗無風的夜晚,壹人拿住燈底的左右側,另壹人用酒精將脫脂棉浸透後點燃,直到雙手感到孔明燈有上升之勢,即慢慢放開雙手,孔明燈便徐徐飛起,上升高度可達1000m左右。

升空程序建議:

孔明燈之制作方法簡單,但升空時受到場地與天候之影響較狻大。風大時易將燈體吹斜而使燈體燒毀,下雨時易將燈體淋濕而無法放飛,因此最好走在無風的時候施放。

1.先將燈體撐開,並於四周與底部系上控制線。

2.填裝燃料。

3.點火後,將進氣口盡量壓低,以減少熱氣流失,但亦不可過低,以免氧氣不足而熄火。同時四周之控制線必須拉直。

4.加熱直至燈體內之熱氣溫度足夠後,四周控制線慢慢松開,以維持燈體穩定上升,而底部之控制線必須控制燈體上升之速度與高度。

5.球體升空後可以線控制其高度、方向,亦可任其自由飄浮,至此升空完成。

孔明燈起飛條件

孔明燈“會飛”原因是: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來。

由浮沈條件可知,只有滿足:

F浮>G總=G熱空氣+G燈

即:G燈<F浮-G熱空氣

時它才能上升,由此可知它的自重(包括外壺燃料的重力)要很輕才能起飛,輕到什麽程度呢?

G燈<F浮-G熱空氣=ρ空氣gV排-ρ熱空氣gV,

G燈<(ρ空氣-ρ熱空氣)gV排,

m燈<(ρ空氣-ρ熱空氣)V排, (1)

空氣的密度可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出。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可見其能否起飛由燈質量和氣溫、熱空氣溫度和孔明燈容積***同決定。

具體數據估算如下:

設當天氣溫:T空氣=300K(27℃);大氣壓強:1標準大氣壓,p=1.01325×105Pa;孔明燈容積:V容=V排=0.2m×0.25m×0.4m=2×10-2m3;加熱後的空氣溫度:T熱空氣=500K(227℃);ρ空氣=0.029kg/mol.代入(3)式得:

在上述條件下孔明燈總質量在9.44g時,當熱空氣溫度升到227℃時上升。

假設在上述條件下把孔明燈質量減輕成m燈=4g=4×10-3kg,由(3)式變形並代入數據得:

即熱空氣溫度只要升高到88℃,孔明燈即可上升。

仍按上述條件,若孔明燈質量

即m燈≥23.56g,則無論熱空氣溫度升到多高也飛不起來。

由上面分析可知孔明燈要起飛,它的質量不能超過壹定值,而且質量越小所需熱空氣溫度越低,也就越容易起飛。

海南孔明燈

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它是用白結方紙糊制而成的,是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受熱膨脹產生的熱力升空的,它攜帶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約1小時,開始時像不明飛行體,升到壹定高度後就仿若星星。

相傳它是由大陸流傳到海南的,演變至今已成為當地的壹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風俗。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願。點燃文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願望,與天燈壹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願能實現。

在文昌、萬寧、儋州壹帶的村莊裏,至今民間有紮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諧音,男孩家拿著寫有吉祥詞語的公燈、人丁燈、首牌燈、花籃燈、鯉魚燈、珍古燈等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敲鑼打鼓,繞村行進到村中的廟宇前,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放天燈時,給碎布澆上油,桶口朝下,點燃油布後,整個紙桶就會被熱氣充滿,家家的天燈如同熱氣球壹樣冉冉上升,帶上妳的祝福與心願,飄上夜空。

發明者簡介

諸葛亮生死年月為(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壹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裏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壹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