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故事的版本有什麽區別?

三國故事的版本有什麽區別?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甚廣,各種版本層出不窮。明代版畫有20多種,清代有70多種。可以說三國版本的數量在古代小說中是無與倫比的。這大概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從形態上看,《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通俗三國演義

2.三國誌傳

3.毛宗崗父子重溫三國演義。

其中毛宗崗父子版最為突出,被譽為第壹才子書。現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毛版本的基礎上,刪除了石矛的評論,糾正了壹些錯誤,並增加了壹些註釋,成為壹個更好的通俗版本。然而,由於過去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學出版社校勘版仍存在許多“技術性錯誤”,包括文字錯誤、地理錯誤、官方錯誤、歷法錯誤和其他類型的錯誤。盡管如此,它仍然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出版社又對其進行了整理,但很少有具有學術價值的。其中,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得到了學術界和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版本。糾正書中大量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檢查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在哪裏,提出改正意見,說明改正的依據;同時對讀者不知道的或者似是而非的地方進行點評,深入淺出的講解,給人新的認識。

論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版本

通俗的三國演義就是明嘉靖午時出版的《三國演義》,也就是《羅本》,由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劉、關、張桃園編成。早在唐朝末年,三國的故事就已經在民間流傳。李義山《自傲詩》說:“要麽逗張(大胡子),要麽笑鄧艾吃飯(口吃)。”北宋時,出現了專門講三國鼎立故事的演說家。到了元代,出現了很多改編三國故事的雜劇,出現了壹個三國平話。這個平話從黃巾起義開始,講到西晉統壹,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元末明初,羅貫中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陳壽《三國誌》史料和裴松之註,編撰了通俗《三國演義》。這部通俗演義壹出,就出現了很多版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其進行了修訂,使小說文本更加完整,被稱為“第壹才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120本《三國演義》。毛本壹出場,羅本反而被遺忘了。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張卉在中國的第壹部小說。最早的版本是通俗的《三國演義》,又稱“羅本”、“嘉靖版”。這是大眾認為最接近的羅貫中《三國演義》原版。它是中國第壹部長篇章回小說,是群眾創作與作家創作相結合的典型創作之壹,是壹部成就很高、影響很大的古代歷史演義小說。三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南北朝時期,裴松之對陳壽《三國誌》的註釋,使用了許多民間故事。據晚唐李商隱《傲嬌童年》,“或逗張,或笑鄧艾。可見三國故事在晚唐時期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蘇軾《東坡支林》說:“土鄉子弟聞劉玄德戰敗,頻頻蹙眉,有人哭泣;當妳聽到曹操戰敗的時候,妳會高興得快唱起來。這體現在北宋都城汴梁,民間藝人紛紛以“擁劉反曹”的傾向講述三國故事。金元雜劇至少有30多種。元代英宗至(1321-1323)時期,有於建安本《全相三國誌註》,共三卷,後有《三國演義》,在此書中已有雛形。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在上述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劇本戲曲的基礎上,借鑒正史、雜史、傳記、軼事,並結合其豐富的人生經歷,寫成了不朽的《三國演義》,於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出版。羅氏的書出版後,新版本陸續出現,主要是羅本,只有壹些考證、批評、增刪文字和整理卷數,內容變化不大。《三國演義》,60卷,120回,通常被稱為“毛本”。是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羅本》進行了大修改,附註釋並刊印,75萬字,成為流傳至今的120本書,其老師金聖嘆稱之為“第壹書生之書”。

了解三國情況,除了史書,不同版本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是最佳選擇。

《三國演義》自誕生以來,以其氣勢恢宏、場面宏大、故事情節感人、人物描寫生動感人,贏得了歷代藏書家和刻書人的青睞,也受到了普通讀者的熱烈歡迎。目前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已經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體系。明代版本30余種,清代版本70余種,其中源流復雜程度為古代小說之最。《三國演義》版本眾多,是了解、研究和傳播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70年前,鄭振鐸出版了《三國演義與羅貫中及其作品的演變》,提出嘉靖仁武通俗《三國演義》是最早出版的《三國演義》,其作者是羅貫中。這種說法已經持續了很多年。1995年,學者張在國家圖書館發現林《三國誌》版本。該版本雖被孫先生收入《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但從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張先生將林刊本《三國誌傳》與嘉靖仁武刊本《三國誌通俗演義》進行了比較,認為此刊刻於福建的嘉靖刻本比嘉靖仁武刊本《三國誌通俗演義》至少早20年,並被壹些學者認為是比明代其他三國誌傳更早的“原編”本和各種版本。同時,張先生的結論對作者是否為羅貫中提出了質疑。

事實上,在《三國演義》龐大的版本體系中,影響最大的是初版嘉靖(俗稱羅本)和修訂版毛倫、毛宗崗(即毛本)。新中國成立後,各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沿襲了這兩種體系。

據研究者調查,現存的明代版本中,現存最多的是《三國誌傳》從萬歷到天啟的各種版本,在國際上被稱為“俗本”。根據比較,研究者認為這些版本雖然晚於嘉靖仁武出版的通俗《三國誌演義》,但其祖先的刻制早於嘉靖仁武出版的,也就是說流傳於世的《三國誌傳》應該早於嘉靖仁武出版的。也有研究者認為,羅貫中開始寫《三國誌傳》是在《三國誌平話》版本出現40年後,然後《三國誌平話》其他版本都是以羅著為藍本。因此,可以斷定《三國誌平話》的版本早於傳記。通俗的《三國演義》是在各種傳記的基礎上產生的。

近年來,國外壹些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註意的是,英國學者魏安對現存的《三國演義》版本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包括26個不同的非評點版本,其中包括上海圖書館中被認為出版時間早於其他版本的殘頁,以及西班牙埃斯科拉修道院圖書館中的《葉逢春嘉靖二十七年三國誌傳》,書名為《新編通俗三國演義》。魏安通過研究認為,羅貫中在元末明初寫的《三國演義》原著,經過流傳,演變成同壹個始祖:袁祖本的各種現存版本。其正文為10卷,開頭共壹首。元後始祖分為AB系始祖和CD系始祖,分別刊於明中葉。

總之,《三國演義》版本眾多,淵源復雜。盡管各種研究取得了壹些成果,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澄清。同時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