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

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

《二十四孝》全稱《二十四孝全相詩選》,元代郭所編。壹個說是他哥哥郭守正,第三個說是郭居葉寫的。二十四孝子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經歷的孝道故事集。介紹了《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讓我們來看看。

《二十四孝圖》主要內容1《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寫的,出自魯迅的回憶散文集《晨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將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有圖畫,俗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新《二十四孝圖》是陳少梅先生465,438+0歲時的傑作。其題材罕見,筆法典雅,色彩絢麗,不同尋常,堪稱國寶。

另外,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孝道。他從小時候讀《二十四孝》的感受入手,主要描述了讀《老賴娛親》和《郭巨葬子》兩個故事時引起的強烈反感。

《二十四孝圖》第二部分《論二十四孝圖》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書籍之壹。它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以“忠孝”為核心的古代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的集中體現。古語有雲,“三歲決定壹生”,這使得孩子在記憶的黃金時期就能讀到這些經典。隨著年齡的增長,經典的精髓會慢慢在他們身上發酵。為什麽是“孝”?“孝”是對父母恩情的壹種回報,稱為“恩慈”:父母給妳生命,妳就要善待父母的生命。讓孩子用慈悲心去理解古人,不是要壹個壹個去做,而是要通過這些故事,讓孩子知道世界上還是有“孝”字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國學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目前,兒童國學啟蒙教育活動蓬勃開展,誦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孝經等。,堪稱“無知之冠”,長期暴露出來,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精華將根植於孩子們的心中,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養分”。為了方便孩子自主閱讀,本書特別加註了準確的漢語拼音,並對傳統蒙昧不符合現代觀念的部分做了特別提示,讓孩子接受正確的教育。此外還有超值贈送的紅繪書和閱讀書,讓學習更深入。關心教育的家長們,讓妳們的孩子趕快加入讀經的行列,讓他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真實善良,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暑假裏,在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之前,我和我的好朋友去了北京的夫子廟。在眾多展品中,不知道為什麽壹眼就看到了小角落裏的二十四孝圖,甚至連字都看不清楚,其中有壹個是“郭巨葬子”。

就像魯迅說的,畫面確實很清晰,但我還是不願意承認我理解了其中的含義。

照片上還有壹張紙條。上面的字很小,我又能看清楚了。而且,我只能看到壹欄字,“兒子又能找到了,母親又得不到了”,卻不知道他為什麽要把兒子埋了。

直到八月份,早上看到花,晚上看到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他們家窮,實在養不起這麽多人,只好餵老人,把兒子活埋了。

這二十四孝圖太可怕了。為了壹個“孝”字,我要那麽多關註,甚至完全拋棄孩子。

更重要的是,有時候是為了孝順,我沒有養後媽!難怪過去的人見父母跪下說:“不孝之子見父母,問父母...

小時候真的和魯迅先生有同感。我自己不想做孝子,也希望父母不要做!

照片上的孩子還在媽媽懷裏笑著玩,爸爸則想把孩子抱過去。孩子媽媽好像不舍得,有些我不記得了。如果以後婆媳關系不好,那孩子就是個孝子,對父母沒什麽不好!

舊社會真的很邪惡,人是對的。我想知道郭巨的媽媽是不是故意這樣做的?她沒想到郭巨會埋葬這個孩子。因為郭巨壹定很孝順。

後來我和朋友去首都博物館玩,看到壹幅二十四孝。這張照片非常大。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她也很害怕。看來魯迅先生認為孩子可愛,心有靈犀就好了。

在所有魯迅的文章中,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中孝子的故事應該是很感人的。可惜壹代又壹代的人給它披上了絲綢,塗上了化妝品,把感人的真相塗抹成了令人作嘔的情景劇。就像壹個女人,再漂亮,臉上抹了太多粉,只會讓人惡心。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郭巨埋葬孩子的描寫。這段話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我和童年的夥伴們,實在沒有什麽好的繪本可看。我最早的畫冊是《二十四孝》。其中最讓我不解,甚至惡心的兩件事,就是老賴招待親戚和郭巨埋孩子。”魯迅先生還諷刺說,他不僅放棄了做孝子的想法,還怕父親孝順的人格在下降,怕祖母還健在。如果他的父親真的成了孝子,那麽應該下葬的就是他。不是讓任何人去效仿,而是讓每個人都明白,當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就應該愛父母。傷害孩子是不對的,但是我們要學習這種文化,不是模仿,而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君子坦蕩蕩冰面》借用了“冰面上臥鯉魚”的故事。晉書?說後母“常欲生魚,天寒地凍,項脫衣索之,冰忽自行解,雙鯉躍出而歸。”“將軍跳下車丟米”借用了“魯茲丟米”的傳說。姓鐘的是的壹名學生。他服侍父母時,只吃粗糧,替數百裏外的父母扛飯。”魯迅先生在上壹篇文章中已經說過,“魯茲負米”不難學,而“躺在冰上求鯉魚”就有點危險了。那裏諷刺了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理電文電報常有”,卻很少見到那些“君子”“將軍”為老百姓做“臥冰求鯉”“祭米”這樣的好事。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還他們本來的面目,那些並不完美卻充滿人情味的面孔,那些褪去了“神”光環卻閃耀著“人”光輝的面孔。

讓我們歌頌平凡的人,歌頌那些軟弱、懦弱、仿徨背後的高貴與堅強,歌頌那些在平凡的身體裏挺立的人。

什麽是孝順?什麽是孝順?年紀大了,要給妳提供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往小了說,妳吃什麽就讓父母吃什麽,妳住哪裏就讓父母住哪裏;更壹般地說,妳應該像父母對待妳那樣對待他們。就是這麽壹個淺顯的道理,到了道家那裏就變味了,做出了壹幅二十四孝的畫面,讓原本很普通很溫暖的孝道讓人毛骨悚然,以至於在青年魯迅的心理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虛偽、狂妄、不人道的說教可以休矣!

“郭巨埋子”,為了孝順母親,他不得不殺死自己的兒子,這是法律不允許的,甚至是道德倫理不允許的!於是,作者為故事設計了壹個意想不到的,不可理喻的荒誕結局——挖了壹個坑,挖了壹桶金,然後皆大歡喜。問題是,有人能挖到金子嗎?如果我們挖不出來呢?

“睡在冰上求鯉魚”的故事也很荒誕:人體能有多少熱量?用體溫融化硬冰是不符合物理學原理的。稍微有點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人躺在冰上,不僅融不了冰,還會被凍死。與其躺在冰上釣鯉魚,不如挖冰釣鯉魚。為鯉魚睡冰面不是孝順,是愚蠢。

孝順、愛和奉獻應該是日常的、平淡的、平淡無奇的。如果把個別的、暫時的、極端的案例作為常態化的標準,要求所有人都去做,這既不人道,也不可持續。希望在傳播正能量的時候把握壹個度,已經來不及了。

《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6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晨花夕拾》中的壹篇文章。作者對《二十四孝圖》中“冰上求鯉”、“老年娛親”、“葬子郭巨”等孝道故事敘述了自己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畸形的孝道。

壹切美德都把孝放在第壹位,古人把“孝”放在壹切道德的首位。壹個人的品德怎麽樣?首先看這個人孝順不孝順。不孝順,連官都當不了。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關於孝道的故事,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中對壹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冰上睡鯉魚”、“老賴招待親戚”、“郭巨埋孩子”是封建社會的變態孝道。子女的生活可以因為孝順而被忽略嗎?這種惡心的低級趣味孝順嗎?這些都是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壹代又壹代人。作為子女,孝順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要科學,不能迷信,觀念要與時俱進,不能封建愚昧,不能因為孝順而傷害別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應該是自覺的,而不是盲目的推崇。就像魯迅先生認為的,只要孝順父母,問心無愧。

作者對封建孝道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有更深刻的認識。不要再出現“操心嘗糞”和“郭巨埋兒子”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才是最大的孝道。

第24幅孝圖的主要內容7封建孝道的“祭祀”

魯迅先生是我非常欽佩的學者。他的文章極具諷刺意味,深深打動了我。就像《朝花夕拾》裏的文章——《二十四孝》。

本文主要講述了兩個關於“孝”、“老賴招待父母”和“郭巨埋葬孩子”的小故事。在《老賴的娛樂》中,魯迅嚴厲批評了老賴的可笑和侮辱性行為——壹手拿著“抖”在地上玩,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郭巨埋孩子》裏的孩子,真的讓魯迅先生為他們感到惋惜。他們那麽年輕,就被所謂的“孝”埋在了土裏。幸運的是,他們最終“挖出了壹桶金”,沒有埋掉。

看了這篇文章,我對封建迷信的痛恨頓時噴湧而出。怎麽會有這麽愚蠢殘忍的“孝道”?但是,我對魯迅的《老賴娛樂》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這個老萊子把惡心的東西當樂趣,把不善良當紀律,汙蔑古人,教壞後人。但我不這麽認為。老萊子的可笑行為其實是在逗他的老母親和老父親笑。在老萊子心裏,這是他們的“孝心”,應該是值得稱道的。這種認知真的很可笑。最可怕的錯誤是妳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

《埋葬郭巨》裏的郭居石就是這麽殘忍。我不明白他怎麽會有這種空洞的“想法”。如果把孩子埋了,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會喪失。那“孝”呢?這種愚蠢的做法讓人哭笑不得,也沖淡了“孝”在現實中的真正意義。這個孩子是迷信的犧牲品,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他的父親是虛偽“孝順”的“典範”。

相比之下,現代的“孝”無疑是珍貴而可敬的。奶奶的肺要動手術了,爸媽很著急。手術後,我會留在奶奶身邊做這做那。我偶爾去壹趟,外婆的臉上除了生病,滿是幸福的笑容和滿足。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真正的“孝”。

“孝”字涵蓋了各種孝道。有的人豎起大拇指,連連嘆息,有的人則讓人覺得毛骨悚然,令人發指。希望大家記住“孝為先德”,對“孝”有壹個正確的認識。雖然尊重孝道是好的,但是有些“孝”和不尊重。在某些方面,我不敢茍同!

二十四孝圖是我腦海裏經常出現的壹篇文章。描寫了封建迷信的恥辱,以及封建時期對孝道的指責和對“祭品”的默哀。

在所有魯迅的文章中,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關於“郭巨葬子”的那壹段。

《郭巨埋子》講的是壹個孝子郭巨的故事,他家裏很窮。生了兒子後,他怕自己養不起母親,就把自己的兒子埋了。我想,那些改編、潤色了這個故事,並把它作為典範代代相傳的人,應該是贊美郭巨的孝道的。魯迅這個年輕人看了之後,其實“總怕聽到父母窮,看到外婆白發蒼蒼,總覺得跟我格格不入”,甚至對這些孝子有壹種抵觸情緒。“他不但不敢再想做孝子,還怕父親做孝子。”多可悲啊!

其實《二十四孝》中孝子的故事應該是很感人的。可惜壹代又壹代的人給它披上了絲綢,塗上了化妝品,把感人的真相塗抹成了令人作嘔的情景劇。就像壹個女人,再漂亮,臉上抹了太多粉,只會讓人覺得惡心。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看著父母的面容從年輕變得憔悴,頭發從黑絲變成白發,動作從迅捷變得緩慢。多痛苦啊!父母總是把最好最珍貴的東西留給我們,像蠟燭壹樣燃燒自己照亮孩子!那我呢。有沒有給父母的空間,還是只有需要對接的時候才會想起他們?

看完《二十四孝圖》,很激動,感慨萬千。古代尊敬長輩的人流傳千古,現在不孝敬父母的人隨處可見!“孝”的觀念對於我們這壹代人來說已經變得非常淡薄了。我們要向這本書裏的二十四位大師學習,特別是向丁巧菊為父出義、河南長子背著母親幹活、湖北老學生讀書救母、北方英雄割肝救父等當代人物學習。有句話說得好,“萬惡之首,萬德之孝為先。”孝順是中國最古老的中華美德。我們都應該覺醒,也應該像他們壹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長輩。

“壹母八子養,八子壹母無人管”的局面該怪誰?其實父母真的不要太多,只是壹句不經意的問候,“爸爸,媽媽,妳們今天好嗎?”隨意買壹份零食,做壹頓普通的晚餐,睡前給他們蓋壹床被子,冷天幫他們加衣服戴手套.....能讓他們開心溫暖很久。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妳現在是怎麽對待父母的?以後,妳的孩子會怎麽對待妳?朋友,世界上最難報答的就是父母的恩情。願我們都以回饋之心尊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我認為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後,祝中華美德——“孝”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