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九年(645年),唐軍進軍遼東。途中,唐太宗告訴部下,四面基本穩定,就剩這壹處了。趁我還活著,好將軍還有能量,必須解決。
失敗原因:戰爭曠日持久,代價高昂,卻未能摧毀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軍進軍遼東。途中,唐太宗告訴部下,四面基本穩定,就剩這壹處了。趁我還活著,好將軍還有能量,必須解決。
夏天,徐士奇潛入陳倉,突然出現在遼東城下。高句麗士兵嚇壞了。潁州都督張儉和大將李道宗也帶兵進入遼東,大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四月,唐軍攻破高句麗蓋某城,俘虜兩萬余人,繳獲糧食壹百余萬石。五月,另壹路唐軍從山東渡海進攻高句麗-白沙城,俘虜八千人。壹百年來,中國軍隊第壹次能夠沿著鴨綠江閱兵。
很快,李記和李道宗以及他的部下就進逼遼東城下。數萬高句麗軍隊前來援助。有人提出高句麗兵力比唐多,應該堅守。但李道宗說,高句麗人認為我們不敢拿他們怎麽樣,因為人多。我們只想攻擊他們,消磨他們的精神。李記說我們被派去為皇帝清掃道路。現在路不幹凈,怎麽躲?於是唐軍處於劣勢卻猛烈進攻。高句麗兵出其不意,被陣型擊潰。唐太宗大軍到來後,遼東被包圍,日夜攻心。趁著南風,唐太宗命令士兵點燃城西南樓,順風放火。高句麗軍抵擋不住,遼東失陷。唐軍殺了壹萬多高句麗士兵,俘虜了壹萬多人,此外還有四萬多人。
攻克遼東後,唐軍繼續向白彥城進發。古武城派兵壹萬支援,被唐軍擊退(唐軍只用了八百人)。六月,白巖城不戰而降。唐軍繼續向安史進軍。高句麗將軍高延壽等人率領洪、高句麗十五萬士兵前去救援,被擊潰。高延壽懇求唐軍投降,來到唐軍軍營,壹進門就跪下,雙膝向前移動,跪拜在地。(《紫同治劍》曰:“燕壽、惠珍帥,及其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下跪求饒。”)唐太宗對他們說,“東夷童子,舞梁海曲...從此敢與天子為敵?”高延壽等人“不可能是對的。”唐太宗從軍隊中偷渡了3000多名高句麗軍官和酋長到中原,其他高句麗人全部釋放。
安市小而強。在齊桓公楊萬春的抵抗下,唐軍將其圍困數月。孫昌無極認為:“皇帝的親征不同於其他將軍的親征,所以妳不應該趁虛而入。時至今日,建安、新城仍有數十萬人。如果他們去了黑骨頭,他們都會跟在我們後面。不如破安之城,取建安,然後長驅直入。這也是壹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這種方式壹直是唐駿克敵制勝的法寶。最終,唐太宗決定暫時停止這次遠征。九月,唐軍移兵。這次征服高句麗,攻占了宣土、衡山、蓋牟、墨脫、遼東、白彥、北沙、麥谷、陰山、後黃石城,七萬人被轉移到中國。新城、建安、守備三戰,斬首四萬余人。在唐軍,大約有2000名士兵陣亡,損失最大的是戰馬,損失了七八成。
這場戰爭雖然重創高句麗,曠日持久,代價高昂,但最終未能摧毀高句麗。因此,唐太宗認為這場戰鬥是壹場失敗,並悲傷地說:如果魏徵還活著,我壹定不會被允許進行這次遠征。但這場戰爭的意義還是相當重大的。這是自三國時期吳攻打高句麗土王城以來,中國軍隊近百年來第壹次真正打敗高句麗人,並在南北朝時期收復了今天遼寧境內被高句麗奪取的許多土地,為日後唐朝徹底征服朝鮮奠定了基礎。
貞觀二十二年(648),印度發生了壹個小插曲。王玄策作為唐朝的使者去了印度。中天竺的內府大臣阿羅納順篡位,劫持了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往吐蕃,借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去印度。連戰三天,印軍大敗。唐軍斬首3000余人,溺死約10000名印度士兵於水中。阿羅那棄城而逃,被副使姜·追上,擒獲。此外,還俘獲了12000名男女和30000多匹馬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