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2年始,先後擔任世界近代史、中國旅遊地理、洛陽地方史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先後在《新華文摘》、《史學月刊》、《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人大復印資料》、《中原文物》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論拿破侖帝國垮臺的原因”、“論俱樂部在法國大革命中的作用”、“論聖茹斯特”、“先秦兩漢時期河洛文化的源流與嬗變”等論文,在學界影響較大。主編、參編專著和大專教材12部。
主要有:《中國詠史懷古史卷》(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外國近代史》(1989年河南大學出版社)、《中原文化景觀》(2000年中國三峽出版社)、《世界近代史》(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文明進程與世界》(2000年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小社會史》(2001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洛陽文化與洛陽經濟》(200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洛陽書法新論》(200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河洛文化源流考》(2009河南人民出版社)、《河洛思想文化研究》(201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等。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和教育部、省社科規劃項目10余項,多次獲省、市科研獎。曾獲洛陽市“十大傑出青年”洛陽市優秀教師、洛陽市優秀專家、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