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辭典》·羊肉羊肉為中藥名,出《本草經集註》。來源牛科動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綿羊OvisariesL.的肉。性味歸經甘,熱。入脾、腎經。功能主治補虛益氣,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脾胃虛寒,食少反胃,腹痛,寒疝,產後虛羸少氣,缺乳。用法用量內服:煮食。化學成分每100g瘦羊肉約含蛋白質17.3g,脂肪13.6g,碳水化合物0.5g,鈣15mg,磷168mg,鐵3mg,維生素B10.07mg,維生素B20.13mg,尼克酸4.9mg,膽甾醇70mg。《*辭典》·羊肉出處《本草經集註》拼音名YánɡRòu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肉。原形態①山羊(陶弘景)體長1~1.2米。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皆有角1對,雄性的角特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後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顎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下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或黑白相雜等多種。為飼養家畜之壹,品種頗多。性活潑,喜登高。好采食短草、灌木和樹葉等。多秋、冬交配,懷孕期140~156天,每胎產1~4頭。分布很廣,遍及全國各地。②綿羊(《本草綱目》)體軀豐滿而較寬。頭短。雄者角大,彎曲呈螺旋狀。母羊無角或細小。唇薄而靈活。四肢強健。尾型不壹,有瘦長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全體被毛綿密,毛長,柔軟而卷曲,多白色。為飼養家畜之壹,品種頗多。膽怯,合群性強。多在秋、冬交配,懷孕期145~152天,每胎產1~5頭。分布廣,幾遍全國,以西北和北部為多。以上兩種羊的皮(羊皮)、骨(羊骨)、髓(羊髓)、血(羊血),腦(羊腦)、角(羖羊角)、甲狀腺體(羊靨)、蹄肉(羊蹄肉),心(羊心)、肝(羊肝)、肺(羊肺)、腎(羊腎)、胰(羊胰),胃(羊肚)、膀胱(羊脬)、睪丸(羊外腎)、膽(羊膽)、脂肪(羊脂)、乳(羊乳)、胎獸(羊胎),以及山羊的須(羊須)、山羊的膽囊結
詳見百科詞條:羊肉 [ 最後修訂於2016/8/11 18:35:41 ***2956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