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字8畫,是橫,豎鉤,提,豎,橫折,橫,橫,橫
1.解釋
擔(拼音:dān、dàn、dǎn)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形聲字,從手、旦聲。此字始見於隸書。本義是用肩挑。後引申為承當,負責;挑東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壹挑東西;中國市制重量單位;用作量詞,用於成擔的東西。
2.字形演變
形聲字,隸書從手,詹聲。楷書同。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詹”為聲符,沒有兼義的功能。不過,如果把“詹”聲看成是“冘”聲的假借,那麽就可以兼義了。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以為“象人荷擔,兩端有物,以手上扶擔木之形”,就是“擔”的本字,因此“冘”聲和“擔”義密切相關。
據此,擔的聲符屬造字假借,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本義是擔荷。《說文》:“儋,何也。”段玉裁註:“儋,俗作擔”。韋昭《齊語》註曰:“背曰負,肩臼儋;任,抱也;何,揭也。按統富之,則以肩、以手、以背,以首,皆得雲儋也。”
3.古籍解釋
何也。從人詹聲。都甘切。儋,何也。儋俗作擔。古書或假檐為之,疑又擔之誤耳。韋昭齊語註曰:背曰負,肩曰儋。任,抱也。何,揭也。按統言之則以肩以手以背以首皆得雲儋也。從人詹聲。都甘切。八部。
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音亶。與笡同。《玉篇》:拂也。《博雅》:擊也。又《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擔撟。《朱子註》:擔撟,軒舉也。
擔,《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易·系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戰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
又左擔,地名。《任豫益州記》:陰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為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又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蜀誌·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卒擔土於成都郭中葬,高七丈,號曰武擔也。
又去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濫切。謂所負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弛於負擔。註:丁暫反。又《集韻》時豔切,音贍。假也。《禮·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儀禮·喪服》: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註:假之以杖,尊其為主也。又以贍切,音豔。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