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郭靖為什麽不把九陰真經或者降龍十八掌教給襄陽的守軍?

郭靖為什麽不把九陰真經或者降龍十八掌教給襄陽的守軍?

首先,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武術對(古代)軍隊有沒有作用?

當然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弓術算不算武術?算的,那麽如果妳的軍隊中有壹個百步穿楊的射手,可以直取對手主將,這個軍事意義大不大?項羽派人射中劉邦,若非劉邦機智掩飾傷情,則軍陣當即崩潰。

哪怕僅僅局限在近身格鬥,請問,如果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壹支軍隊全部由武術家組成,而另壹支軍隊全部由普通人組成,兩支軍隊打起來,會是什麽情況什麽結果?

軍隊的強大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配合:組織,後勤,將領,陣型和兵器,等等等等。士兵的個人作戰素質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壹面,而武術對於提高士兵的個人作戰素質有著巨大的作用。個人素質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提高同等重要,而且毫不沖突,是和諧的。

許多人認為“武術在(古代)戰爭中作用非常非常有限”。我就納了悶了,大學軍訓的時候,妳們的教官沒有表演過軍體拳嗎?如果真的非常有限,那麽為什麽現在還要學呢?

這種觀念的形成是有根基的,其根基是另壹種更加錯誤的觀念:武術和軍事訓練是兩種體系的事情,武術給士兵帶來的提高,不能反映到軍事實踐中。

武術本身就是來源於軍事實踐。請好好想想,中國歷史上,以武術而聞名的人物,是不是都是軍人?

關羽張飛,楊大眼,壹條桿棒打下三十二軍州的趙匡胤,能左右開弓的嶽飛,是不是都是軍人?嶽飛還傳下壹套嶽家拳,據說是形意拳的母拳。

武術家=軍人,在古代就是這樣的。與之相伴,古代的武術指的就是器械武術。講真,妳真的相信赤手空拳能敵得過拿槍拿劍?十八般武藝,指的是十八般兵器的武藝,可沒有赤手空拳什麽事。

情況的變化發生在元朝。蒙古人對漢族勢力的壓迫使得原來在軍隊的武術家被迫歸隱民間,而蒙古人又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甚至菜刀也不許。在這種情況下,武術家不得不適應社會現實,對自己的武術進行改造,於是化槍做拳,藏刀為掌,這才開發出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空手格鬥術。

武術脫胎於軍事訓練,這個結論。證據太多,試舉幾例:

1、元朝之後的明清是我國武術大發展的時期,也是內家拳開始出現並興盛的時期。內家拳和雜耍般的外家拳到底有多麽不同,各位自己查壹下。內家拳那種簡潔、迅速和重視打擊能力的打法,根本就是戰場作風。

2、許多內家拳,練到最後都要學“抖大槍”,甚至可以說,練內家拳就是為了最後能抖好大槍。這大槍四米長,白蠟桿,請問抖它有什麽用?我後來看書才明白,這就是騎兵用的馬槊啊!

3、個人感覺,太極拳就是刀盾術變化過來的。壹擠壹靠,是盾的作用;壹纏壹擰,是刀的作用。四兩撥千斤,是盾在卸力。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感覺,不壹定對。

源出於軍事,自然也能迅速地轉化為軍事作用。武術是古人苦心積慮,將軍事訓練隱藏起來的手段,三言兩語就把武術的軍事價值抹殺掉,實在不對。

比如說形意拳,那本來就是脫槍為拳的。形意拳和降龍十八掌壹樣,也就那麽幾招,來回練,練熟了就能打人,壹輩子就精研這些招數。而且形意拳上手還很快,有“壹年形意打死人”的說法。回想之前習練這種槍術的士兵,壹定也是壹生就練這壹套簡單的突刺槍術。

這種武術訓練出來的士兵,組成了軍陣,妳跟我說對戰場的幫助不大?空拳就能打死人啊!妳說不大,我覺得妳壹定是在搞笑。

總之結論是,武術對(古代)軍隊的提升作用很大。

如果武術這麽有價值,士兵有沒有學呢?

當然學了。而且,在面對遊牧民族的時候,武術還是我們所值得驕傲的長處。

以下是晁錯的壹段話.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橈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對的,下馬地鬥,匈奴人打不過漢族士兵。

這是常態。

這是常態。

這是常態。

重要的話要說三遍。蠻族軍隊在正常戰鬥中打不過文明人的軍隊,這是常態。

妳們只看到了蠻族軍隊的勝利,卻看不到,他們年年都在騷擾邊關,騷擾了幾千年,才成功了那麽幾回。

文明社會的軍事會比蠻族差?我們可能是吃不飽,他們是沒得吃啊!沒吃沒喝,怎麽打架?有吃有喝,為什麽要侵略?他們唯壹強大的,是馬匹數量充足。

總之,提升軍隊戰鬥力的壹個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士兵的個人戰鬥力,而提高個人戰鬥力,武術(軍事訓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將領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壹般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又怎麽會放著這個東西不用呢?

郭靖有沒有教士兵自己的武功?

小說沒有提及,但是

武術家進入軍隊教學的事情屢見不鮮,效果壹般還不錯。

所以黃蓉那樣花巧的功夫應該是沒戲的。恰好郭靖的武學特點就是簡潔有力,壹往無前,還是很有改造潛力的。

但是指望能培養出壹萬兩萬個郭靖也是不可能的。

其實郭靖的資質已經不算低了。他不是笨,只是反應不太靈敏,心腸比較耿直,不會變通。但是超高的情商和意誌力彌補了這壹點不足。所以他最後能成為大俠。

至少他還識字,並且有幼功,從很小就開始習武。當時的大多數士兵,估計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清楚,還叫他們學九陰真經?他們能聽懂嗎?

最多也就是郭靖選取自己武功中簡單易學的部分摘要出來,給士兵們提高用。郭靖自己親自帶的倆徒弟大武小武,也就那個水平,指望他能帶出壹萬個小郭靖,我覺得題主是想多了。

這就是所謂轉化效率的問題,或者叫執行力不夠。許多事情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做起來不夠好,就是因為轉化率太低,也是因為執行的人沒有能力把轉化效率提升上去。

第四個問題,提高士兵的武功能改變戰局嗎?

局部能改善,全局不能扭轉。

前面已經說過了,漢族士兵的個人戰鬥力壹直都超過蠻族士兵的。武功也壹直都是高於敵人。

然而這並沒有什麽卵用。前文晁錯的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所以就是,追不上匈奴的馬,躲不開匈奴的箭,沒有匈奴命賤。

盡管交接的時候壹直能取勝,但是勝利卻無法轉為為戰果。蒙古人用放風箏的戰術拖死了大部分的文明民族軍隊。宋朝軍隊也不例外。

只不過為了攻城,蒙古人必須要跟宋軍肉搏,這個時候武功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了。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麽中國人必須要建造城墻和長城。

這估計也就是為什麽金庸選擇讓郭靖去守襄陽。因為郭靖壹身武藝,只有在守城這種必須短兵相接的時刻才能體現,真要到野地裏,就沒太大用處了。玩過《騎馬與砍殺》的都懂。

但是後來,蒙古人造出了回回炮這種大殺器?

如果歷史上有這麽壹個守襄陽的郭靖,他壹定有過傳授武功給軍隊的嘗試。但是效果壹定沒有想象中那麽好。傳授武功也不能全面扭轉宋軍由於戰術不利在軍事上的全面被動,無法改變結局。

騎兵才是封建時代的絕對主力啊!

所以,這真的是個悲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