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午門問斬的情節,那麽這午門究竟是什麽地方呢,又有什麽故事呢,今日看官您請慢慢聽我為您講述。
午門,就是皇帝老兒宮殿的正門口,也是整個紫禁城的重地,私闖午門那可是殺頭的大罪,清朝的刑法十分嚴厲,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滿清十大酷刑,那麽關於午門清朝的統治者也做出了詳細而嚴格的規定。比如說在1652年愛新覺羅福臨發布了這樣壹個懿旨。規定內部大臣,軍官將士,紫禁城護衛以及王公貴族之下的官員,想要進宮面聖必須是從午門進入的。所以午門又代表著身份跟地位,我考據了不少古籍資料,發現可以進出午門的人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其壹,皇帝,整個清朝都是皇帝的,皇帝自然出入自然,而午門又分為五個小門洞,從正面看是三個,從後面看則是五個,這就是所謂的明三暗五之說了,中國人講究中間為大,就像單位拍照,領導總是站在最中間最前面的,於是這中門便是皇帝的通行門,皇帝每次出入午門,那就要搞得氣勢雄偉,以此彰顯皇族之威,史書記載,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內設鐘鼓。何時鳴鐘,何時擊鼓,都有規定。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鐘;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鐘鼓齊鳴。
而當時來中國進訪的朝鮮人也記載了這樣的壹件事,說是在1798年的時候,皇帝到太廟,也就是他祖先的祠堂裏面去祭祖,禮部提前告訴了這些朝鮮人,於是這些人就在午門外面等待著,過了會皇帝八擡大轎走了過來,出了午門,他們恭送著皇帝離去,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恭迎皇帝回宮。由此可見皇家威嚴。
那這第二類人,便是皇後。可即使是後宮之主的皇後,在壹生當中也只允許出入午門的正門壹次,那次便是大婚之日。大婚那天皇後乘坐鳳鑾從中門進宮,而皇帝在太和殿等候。
萬事總有破例,乾隆皇帝當年南巡之時,他隨行的母親孝皇皇太後跟他的妻子也曾經進入過午門中門,無獨有偶,當年慈禧太後被八國聯軍趕出北京城,回來回宮的時候走的也是這個門,前者是深受寵愛,後者則是壹手遮天,可見,午門這些所謂的規矩,還是取決於統治者手中。
第三類人就是王公大臣了,每次舉辦朝會這午門便是必經之路,聽政開始,皇帝便服臨門,文武京官由午門進入,行叩頭禮後分班侍立,依次奏事請旨。各藩府差官及謝恩陛辭的外任官員,則在午門外候旨進見,而他們走的也僅僅只是午門的邊門,但值得壹提的是有些職能部門的官員卻可以走正門,比如皇帝祭祖時,為了彰顯對祖先的尊重就需要這些官員出入正門,那些奴仆們也可以尾隨著主子走進午門,這些奴仆作為壹個單獨的個體是沒有資格出入午門的,但他們形成壹個群體後在壹個壹定社會地位的人帶領下便可以出入午門,這就如同宰相家看門的也比九品官地位高壹樣,他們的地位隨著主子而上漲。
除去這前三類人,還有兩類人也可出入午門,壹類便是每次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皇帝會在三人中榜之後將他們召入金鑾殿殿試,若是討得了皇帝滿意,那皇帝便會準允此三人從午門中門而出,可以說天下所有讀書人都盼望有朝壹日能從午門進出。
這最後壹類人,身份就有些特殊,他們不是國人,而是外來使者。清朝起初尚未閉關鎖國之日,依是天朝上國,進訪來賓數不勝數,古籍中記載康熙五十九年,葡萄牙使臣斐拉理入見,帝禦九經三事殿。使者入殿左門,升左陛,進表禦座則膝行。帝受表,使者興,出,凡出入皆三跪九叩。賜座賜茶,謝主隆恩。
經過了如此壹番講解,您是否對午門有了點概念,其實午門並不是問斬之地,真正問斬之地是在西市,最後值得壹提的是,這些午門出入的規矩在如今早已失效,您只需買上壹張故宮的票便可享受壹下當年皇帝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