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身邊還是有很多朋友,他們每次想掙脫這吃人的孔教時,都被壹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情地懟了回去。
老母親捶胸頓足的哭嚎“不孝”的聲音言猶在耳。這個時候,除了默默應諾去相親,還能怎麽辦?
該嫁的嫁,該娶的娶,然後~醉把那佳人成雙對,來年抱得那麟兒歸,便是成全了自己在世間的立足之本。得,可堂堂正正活下去!
這簡直就是神邏輯。
妳可以沒有錢,妳可以沒有車,但是,妳不能不孝
中國人就是受不了這個。在中國人的八卦中,不孝是最易引起圍攻的人設。看壹個人是否可交往***事,第壹位就要看這個人對其父母家人的態度。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妳看經典古籍中,能稱為“經”的,都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壹本孝文化典籍稱為《孝經》,可知孝在中國的地位。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妳就說,孝,大不大吧!
聽過愚忠吧,那愚孝呢?
古人說:不孝有三,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壹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最最最大不孝,莫過於沒有子嗣(子嗣~不好意思,最近宮鬥劇追的有點多)……是這個意思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裏的“無後”,並不是指沒有後代,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的意思。那麽為什麽後代人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曲解為現在的意思呢?
漢代人趙歧做《十三經註》。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壹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裏他把無後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
最不孝的事是讓自己過得不幸福
但有意思的是,趙歧認為第壹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壹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可是,如果本就不愛,卻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嫁娶他(她)人,那是不是也是不義之事呢?這麽追溯下來,孟子他老人家,不會說這麽前後矛盾的話,所以說到底,只是趙岐的誤會,然後再以訛傳訛啊!真是可憐了,那麽多恨嫁的男男女女。
徐誌摩說:我於茫茫人海中尋找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詩人就是喜歡繞彎子,說直白點,就是“寧缺毋濫”。
在這個世上,有很多事,只能自己去經歷,後果也只能自己承擔。婚姻是排在第壹位的,鞋合不合腳,自己穿上才有發言權。
父母各種奇葩的要求,出發點都是為妳好。可是這話得有個前提,是他們認為的為妳好。至於究竟是好還是不好,那得自己做主了。
總之,父母總不想妳不幸福就對了。不要因為壹時的愚孝,換回壹個怨忿的後半生,最終還要說“當初都是妳們逼我的……”之類的氣話,紮老父親的心,就大大地沒有必要了。
過來人告訴妳,婚姻大事,將就不得!真正的孝,是讓自己過得好,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