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英譯:Ming)(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漢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
明朝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後來國力逐漸衰落,尤其到了後期社會矛盾尖銳,甚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十多年,直到最後被清朝消滅。
明朝歷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制,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壹年(1351年),元政府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糧,非常憤怒。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明朝建立
至正十壹年(1351年)5月,農民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執掌該部的領導權。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然後攻下周圍壹些軍事要地,獲得了壹塊立足的基地。此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分艱難。朱元璋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朱元璋先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滅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滅張士誠,降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壹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壹方面懲治貪汙的官吏,即使是皇親國戚,開國功臣也不手軟。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他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興建了北京城,於1421年遷都北京。其間還派鄭和七下西洋;又編纂《永樂大典》。成祖之後,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滿9歲的明英宗繼位,崇信宦官王振。結果導致1449年的土木之變,皇帝被瓦剌俘虜。但是在於謙的率領下,明廷另立明景帝,並發動全國軍民抗戰,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明朝壹度復興。明孝宗弘治年間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這位皇帝勤勉而不專制,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嚴嵩把持朝綱,致使政治腐敗,財政出現危機,以至海瑞稱“嘉靖嘉靖,家家皆盡”。
萬歷年代
萬歷初年,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的鼎力輔佐。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壹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壹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萬歷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形勢。
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神宗是個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財。神宗又廢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黷貨、臣下貪汙、黨爭激烈的狀況。
明末三案、魏忠賢專權、李自成起義都導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敗招致國庫空虛,邊關危機。這壹時期,位於東北的後金的崛起,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此時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滅亡的危機已然形成。
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在陜北爆發,湧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殘余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十多年間被清朝逐壹消滅。
* 直隸:京師、南京
* 布政使司(省):山東、山西、河南、 陜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 都指揮使司: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統管黑龍江流域——西起阿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烏第河,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1409年建立,***持續25年,後廢棄。
官吏制度
* 中央官制:
o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o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o 禦史臺
* 地方官制
o 承宣布政司
o 提刑按察司
o 都指揮使司
明朝設有特務機構監視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錦衣衛,成祖設東廠,憲宗設西廠,武宗有內行廠。
軍事制度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壹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因此在嘉靖年間,在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
外交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朝這裏來騙錢。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壹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布了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永樂時明王朝的鼎盛。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壹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壹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壹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壹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壹說將其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壹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朝中後期,倭寇逐漸平息,才重新開放禁海。
公元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壹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壹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西方國家的東來,使不少新鮮東西也傳入中國。明神宗萬歷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萬歷援朝之戰的爆發,利瑪竇壹行沒能及時到達中國。後來戰爭中國得勝,利瑪竇才能進入中國境內,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來他被舉薦到北京,頗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國進獻坤輿萬國地圖、自鳴鐘、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藥、聖母像、十字架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壹人”。 另外,明朝軍隊而大量使用火器,火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不比西方國家小,但是隨著滿清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返而減小了。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以及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了壹定的壓制。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壹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歷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鐘,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陜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的國家之壹。
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比較迅速,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時作品。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間文學很發達,唐伯虎是傑出的代表人物。民間盛行對聯,還有鎖南枝等山歌,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陽明的新哲學“心學”在嘉靖以後盛行,形成壹股反對傳統束縛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會風尚,也使明代後期的士大夫有壹種別於其他時代的生命哲學。如“異端”思想家李贄就是最好的例子。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較大的發展,直至16世紀,壹直處於世界的前列。
這壹時期出現的科學著作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還有《徐霞客遊記》等著作是我們現在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
於謙寫得《詠煤炭》詩歌說明當時煤炭已經普遍應用。計成的《園冶》則是園林建築的專著。
明朝的軍事科技也較發達,明末已經出現了火銃槍,還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據說有個叫萬戶的人,坐在綁滿火藥棍的椅子上,試圖利用火藥的推力飛上天空,可惜失敗了,成為世界上第壹個為探索太空犧牲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壹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壹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誌,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壹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鄉後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壹只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只隊伍的控制權。
朱元璋並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占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采納朱升的建議“高築墻、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建國後,他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廢除丞相,實行六部制,改禦史臺為督察院,實行衛所制,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衛,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壹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壹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壹個悲劇人物。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壹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只有眾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壹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壹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他是作為壹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壹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壹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壹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在先後削奪了五位番王後,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
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殆盡,因此朝廷只得派壹些年輕將領掛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壹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壹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余黨,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壹時期產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壹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也是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
永樂時期的壹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當時有人傳說建文帝從海上逃跑了,朱棣擔心建文帝會卷土重來,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另壹個原因就是朱棣為人好大喜功,當時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應該來朝賀,因此他派鄭和下西洋去接各國的國王來朝賀,以襯托盛世。
朱棣的另壹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十年以後,朱棣開始了戰爭,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戰爭的頻率越來越快。朱棣壹生***發動了五次戰爭,除前兩次有所斬獲外,其余多為勞民傷財,使得剛剛恢復的經濟又背上了沈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戰爭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於洪武十壹年,生母徐皇後。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於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壹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終年四十七歲。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壹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戰爭,朝中的政務壹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為壹代仁主的稱號。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於洪武三十壹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壹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壹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壹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麽壹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歷史的。 宣宗朝的廢後風波也是他的壹個汙點,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壹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於宣宗來講都並不誇張,只是宣德皇帝享壽不長,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癥,撒手人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壹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後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壹位不可多得好皇後,宣宗還有壹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壹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後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後而自立。
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壹直不旺,胡皇後沒能為宣宗生下壹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壹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禦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
英宗復辟後,改元天順,景泰帝在壹個月後病死,以親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極力勸說下,英宗殺害了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於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變後的人生又壹大汙點。
但是天順朝的政治比起正統朝來,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賢、王翺等賢臣,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社會還是向前發展的,英宗也應算是壹代仁君,他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恢復宣德朝胡皇後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他的這些舉措被史學界稱為“盛德事可法後世者矣”。
天順八年正月,英宗病逝,享年三十八歲。皇太子朱見深繼承地位,英宗就這樣走完了他復雜的人生道路。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宣宗皇帝的次子。談起景泰帝,大家不免想起任用於謙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英宗復辟等壹些傳奇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來大致了解壹下明代宗的壹生。
朱祁鈺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壹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禦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壹個緊貼宮墻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
誰知,天背人願,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沈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景泰帝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壹,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景泰帝病體好轉的消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景泰帝商議,但是景泰帝由於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壹覺即改變了景泰帝的壹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歷史車輪的走向。 群臣沒有等到景泰帝,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裏,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景泰帝也於不久後去世,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於謙、王文被殺,明朝歷史上景泰帝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景泰帝支持於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於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後景泰帝的壹生以悲劇告終,他的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