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萬八千多年前的阿裏地區,曾有數個少數民族部落建立的王國,其中最昌盛的除吐蕃外,就要數信奉“雍仲本教”、實力強大的象雄王國了。象雄,在當地語言中意為“大鵬之地”。象雄,漢史記載“單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專家考證,古代象雄人即以大鵬為圖騰。象雄鼎盛之時,正值中原地區唐朝,當時稱象雄為“大羊同國”。古書記載,象雄沒有文字,但據許多中外藏學家的研究與現存遺跡證明,這壹條並不準確。
根據對當地人名、地名的研究,現阿裏地區的許多地名皆為古象雄語遺留下來的;研究認為,當時(在松贊幹布創造藏文之前)象雄的本教師們就用自己的文字書寫了經書。後來吐蕃征服象雄地區,推廣佛教與藏文,象雄文失傳。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迷。難怪有許多人煞費苦心仍找不到有關象雄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這也許正如壹位作家所說“象雄是遊牧民族。它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象雄古國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壹方的部落國家。它的疆域西起阿裏地區的崗仁波齊,是為上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是為下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紮壹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與古代波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象雄信奉雍仲本教。
象雄王國崛起於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年代至少先於吐蕃六部結盟兩個世紀,按同壹時期的雍仲本教經典描敘,阿裏、拉達克(克什米爾壹帶)等地是“內象雄”,是核心地帶衛藏(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等地為·中象雄”;多康(那曲、安多、昌都)等地為“外象雄’。勢力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青藏高原,又跨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區。嚴格來說象雄還不是國家,只是壹個較大、較強的部落聯盟。其後,蘇毗、吐蕃先後興起於藏北與山南,逐步削弱了象雄的勢力。三大部落彼此互有戰事,成三足鼎立之勢。
象雄王國的最後壹代國王李迷秀是被赤松德贊串通了其王後,在他祭湖的時候將其暗殺,導致了象雄的滅亡。象雄當時已經擁有高度的文明,曾創立自己的文字,並且是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其文字與古克什米爾及古旁遮譜(印度古邦)的文字有關聯,晚於象雄文出現的藏文也曾經借鑒。
據考古學研究和史籍記載,象雄在公元前10世紀就已在西藏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偏僻角落中崛起,且早於吐蕃與唐朝建立關系。在公元6-7世紀,象雄已是以牧為主,兼有農業。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和青海、四川的壹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紀時,徹底征服了象雄。從那時起,象雄王國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獻、宮殿遺址等至今無從考證,留下了千古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