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朵顏三衛總體上看,明朝對其還是比較仁慈的。其實明廷對蒙古基本沒有掃除的想法,朱棣的觀點就是驅走就行,但看明朝實際的做法,就是牽制蒙古諸部,不要令其過度強大。
對於離大明最近的蒙古諸部,明朝對其主要是施恩,遠處的才是驅走,如果能力允許,則將遠處的蒙古軍內遷,或遷到明邊境附近,加以鉗制。我特地附錄了兀良哈(朵顏三衛)的泰寧衛自朱棣以來到明末的過程。基本上,就是近似封藩,朝貢狀態,明朝也對其施恩,封官。
關於兀良哈被襲擊的事件。
如果按照《永樂實錄》記載。因為兀良哈在朱棣第三次北征前,曾經與蒙古諸部有來往,如果按當時受封明朝守備官來看,可以判定為通敵。因為當時阿魯臺多次反叛,甚至明廷認為最近的壹次的反叛,兀良哈是直接的附逆。阿魯臺聽說朱棣親征就直接遠遁了,而兀良哈的附逆還在當地,因此明軍決定回師剪除,這是兀良哈被襲擊的主要原因。
對於反叛軍隊,壹般都是采用武力。但是對於平民百姓,大明對待蒙古人的態度,基本都是發放生活物資,給以生存條件,兀良哈的潰散軍隊和老弱婦孺後來歸降請罪都得到了寬釋。
因為朱棣對蒙古的政策並不是趕盡殺絕,而是壹定程度的內附,壹定程度的安置在大明邊衛不太遠的地方,就近控制。兀良哈如果對明朝忠誠,朱棣完全可以用這部分力量來控制,或者說牽制瓦剌和韃靼。根本沒有襲擊的理由。襲擊的理由就是叛國。
很多人說朱棣好大喜功,其實朱棣有很多大的舉動,諸如建築、河堤等方面,都沒有趕工完成來誇耀自己的功績,而是很務實的按工期進行,直到朱棣死後才完成。應該說朱棣還是壹個比較務實的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