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英文名:Panda)
領域:真核生物。
領域:動物王國(動物界)
門戶:脊索動物(脊索動物)
綱:哺乳動物
目的:食肉目。
組:熊科(熊科)
屬:大熊貓
物種:大熊貓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壹。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甘肅、陜西三省的部分山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被稱為“國寶”。它不僅被世界野生動物聯合會選為會徽,還經常承擔“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漂洋過海,廣交朋友,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胖乎乎的,頭圓圓的,脖子粗,耳朵短,尾巴短,四肢粗壯。它們身長約1.5m,肩高60-70cm,體重可達100-180kg。特別是那壹對八字黑眼圈,就像戴了壹副墨鏡壹樣,很有魅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更喜歡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壹只成年大熊貓每天要吃大約20公斤的新鮮竹子。有時候,它還會有“肉”,在箭竹林裏抓竹鼠好好吃壹頓,甚至大搖大擺地進居民家偷吃的。大熊貓性格孤僻,喜歡獨居,白天熬夜,晚上外出,居無定所,經常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壹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裏,夏天搬到有新鮮竹枝的陰坡,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溫暖向陽的山坡,為漫長的冬天做準備。每年的4、5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雌雄熊貓很少在壹起生活。但5月之後,他們就分道揚鑣了。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時,渴望找壹個樹洞或石洞作為“產房”,每胎產下1-2只幼崽。新生嬰兒體重只有150g左右,相當於母親體重的1‰。但是壹個月後體重能達到2公斤,三個月能長到五六公斤。熊貓媽媽經常把小熊貓抱在懷裏,輕輕愛撫,出門時含在嘴裏,或者背在背上,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當熊貓五六個月大時,他的媽媽開始教他爬樹、遊泳、洗澡和剝竹子的技能。兩年後,小熊貓離開了媽媽,開始獨立生活。大熊貓的壽命壹般是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100萬年前,它們遍布中國的陜西、山西和北京等省,以及雲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現在,剩下的數量已經很少了,它們成了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活化石”。
到目前為止,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沒有瀕臨滅絕的大熊貓。它們只能在中國四川、陜西和甘肅的深山老林中找到。目前,世界大熊貓總數僅在1000只以下,數量還在減少。
據科學統計,78%的雌性大熊貓不能生育,90%的雄性大熊貓不能生育,這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很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於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名為貘、、於。從200多萬年前的復活前期到654.38+0萬年前的復活中後期,大熊貓壹直廣泛分布在中國的南半部,形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如今,該動物群的許多物種已經滅絕,但大熊貓卻幸存了下來,因此大熊貓被稱為“活化石”。
發展
大熊貓的祖先是祿豐大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最早由類似熊的物種進化而來的熊貓,主要吃肉。原熊貓的主要分支繼續在中國中部和南部演出。其中壹只出現在約300萬年前的更新世,體型比現在的熊貓還要小。從食齒動物推斷,它已經進化成了以竹子為食的雜食動物。此後,這壹主要分支向亞熱帶蔓延,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中、西南、華南乃至越南、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個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的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以竹子為生。大熊貓在50-7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晚期達到頂峰。現在的大熊貓臼齒發育良好,爪子除了五個腳趾,還有壹個“拇指”。這個“拇指”實際上是由壹根腕骨特化而成,稱為“橈籠骨”,主要起握竹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斯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曾以此為題寫過壹篇散文,後來用熊貓的大拇指作為散文集的標題。
類型
大熊貓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裏從繁盛走向滅絕。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環境的惡化,還有自身生育能力的問題。
根據有關專家對大熊貓的解剖、組織學、生理學和內分泌學的長期研究,大熊貓的生殖功能極低。由於遺傳和環境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系統嚴重發育不全,成年後生殖內分泌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正常排卵,甚至終身不育。
大熊貓喜歡獨居,發情後只願意和異性有接觸。雌性大熊貓壹年只發情壹次,擇偶性很強,除非見到白馬王子,否則不會拋繡球。在野外,雄性動物往往要通過殘酷的打鬥來競爭,最後的勝利者才能贏得雌性動物的青睞。如果小種群中缺乏足夠優秀的雄性,顯然會大大降低雌雄間正常交配的機會,降低交配後的受孕率。
大熊貓的幼崽大多是單胎,即使生下雙胞胎,也只能養壹個。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容易因營養缺乏、疾病、惡劣天氣或天敵而死亡。
雌性大熊貓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很少進食,並且由於獨自哺育幼仔而極度疲勞和疲憊,這對其健康和壽命都有很大影響。哺乳結束後,母獸會繼續撫養孩子,教給孩子各種餵養和生存的技巧。在這種情況下,母獸會本能地“克制”自己,停止發情,暫停生育,直到自己的孩子長大成為“人”飛走。
大熊貓的野生棲息地被嚴重隔離成壹個個小區域,但它們必須獨占壹大片領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小棲息地能容納的大熊貓數量非常有限。如果種群過小,必然導致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繁殖力和生存力的整體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貓可以減少野外天敵和疾病的危害,保證營養供給,消除惡劣天氣的侵襲。此外,還能大大提高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通過合理配對,可以有意避免近親繁殖,提高繁殖和遺傳功能;通過人工授精,可以增加交配的機會,提高受孕率;通過對母體的精心護理和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提高幼體尤其是雙胞胎的存活率,促進其正常發育,也有利於母體的健康,使其迅速恢復體力,為下壹次分娩做準備。多年的實踐證明,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和遷地保護是拯救大熊貓的重要策略之壹。
規定飲食
大熊貓主要以竹子為食,從食性上看,似乎應該歸為“食草動物”。但根據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征和物種進化的觀點,它們都是食肉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於哺乳動物和食肉動物。妳看,這麽可愛的大熊貓,和虎、豹、豺等猛獸是壹個大家庭。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食肉動物:具有鋒利而發達的犬齒、短小的腸道和食肉動物的消化生理特征,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然保留著祖先的這些特征。只是因為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漸漸地,他們隱退到竹林深處,適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子,過著沒有競爭的隱士生活。於是,現代大熊貓變成了吃草的“食肉動物”。事實上,在食肉家族的進化史中,有很多人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飲食習慣。與大熊貓十分接近的熊是否也變成了雜食動物?
影響
100多年來,西方世界從1869年法國父親大衛在中國發現大熊貓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哈克尼斯夫人將大熊貓“蘇林”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覽,再到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中國將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世界範圍內的熊貓熱愈演愈烈,大熊貓名揚天下,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壹位蘇聯動物學家稱贊說:“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獨壹無二的真正的瑰寶,是壹種非常美麗、非常規和令人驚嘆的動物。”
珍貴稀有動物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能夠存活至今,體現了其頑強的生命力。但由於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現已處於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內在原因是飲食習慣、生殖能力和育兒行為的高度專業化。外部原因是棲息地被破壞,形成孤島,導致種群分裂,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的周期性開花和死亡,人為的捕殺,天敵的危害,病害的問題。這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使它們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保護
中國政府早就意識到大熊貓的嚴峻形勢,因此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保護它們。
1.通過立法保護大熊貓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各種法律法規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規定“國家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壹類保護動物,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作了詳細規定。《森林法》和《環境保護法》也明確規定,為有效打擊和懲治捕殺、走私大熊貓的違法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1987號通過的《補充刑法》進壹步強調,嚴懲捕殺、走私大熊貓的違法行為。“將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沒收財產。情節嚴重的,可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為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大熊貓的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2.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自1963以來,中國政府先後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六大山系建立了14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000平方公裏,有效保護了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在自然保護區內,要常年巡邏檢查,救助患病和饑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同時,治山治水,恢復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活的幹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貘
1.
翼手目,木薯類哺乳動物,俗稱貘。
Tapiocephalidae是現存最原始的翼手目,保持了前肢4趾、後肢3趾的原始特征。貘是豬形的,有可伸縮的短鼻子,擅長遊泳和潛水。木薯只有4種,分布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馬來貘分布在東南亞,從緬甸、泰國南部經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它們很大,黑白相間,很容易辨認。
美國的三種貘,體色相對簡單,體型也比馬萊貘小。中美洲的貘分布在墨西哥和哥倫比亞之間,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陸地動物。南美貘分布在南美洲的廣大地區,外形與中美洲貘接近,但略小。它們是現存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貘。山魈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北部,體型較小,毛發長而微卷,更適合山區寒冷的環境。雖然亞洲和美洲的成年貘顏色差別很大,但幼貘卻很相似,身上都有斑點,身體粗壯,體長近2米,體重200多公斤。皮厚而堅韌,毛發稀疏;鼻子向前突出,可以自由伸展;耳朵中等大小,呈橢圓形;尾巴很短;乳頭有1對。目前有四種貘,是原始的奇蹄類,曾經遍布歐亞大陸,中新世開始向美洲遷移。貘的化石發現於中國南方的更新世地層,現在在南亞、中南半島和美洲的壹些島嶼上仍有發現。性膽怯,嗅覺和聽覺發達。不傷人,無自衛能力,遇敵逃跑或跑進水中;非常擅長遊泳和潛水。平時獨居,喜歡生活在熱帶山地叢林和沼澤。晚上行動的時候做壹個特別的哨子或者噴鼻劑。以水生植物、各種芽、葉、果實為食。妊娠期390 ~ 400天,每胎1胎,偶有2胎。壽命超過20年。壹胎壹胎,很少兩胎,妊娠期400天左右。
貘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它已被列入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和禁止動物名單。
貘是食草動物,像豬,但比豬大。它們廣泛生活在654.38+0萬年前至654.38+0萬年前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但由於環境變化,巨型貘在6.5438+0萬年前滅絕。目前,除了東南亞的近親馬萊貘外,其他貘種都已滅絕。
歷史上貴州有大量的貘,但貴州省博物館只收藏了少量的貘。貴州考古專家曹博說,巨型貘化石的發掘為史前考古的斷代提供了重要證據,對研究古代氣候和地理環境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