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的壹種計時工具,據說鐘出現在黃帝顏地時期。自古以來,敲鐘擊鼓也成為帝王、寺廟和黎族人民祭祀神佛、祈福、保佑、避禍、驅邪的禮俗。
據史書記載,漢代有“黎明擊鼓叫人起床,夜晚敲鐘叫人起床”的制度。隨著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鐘鼓與佛教結緣。很多寺院的東西兩側二樓都有鐘鼓。鐘鼓不僅用於寺院佛教活動的儀式,也曾是舊城鎮和村莊的“時間站”。比如北京的古雍和宮,每天和尚去寺裏念經,都是敲鐘敲鼓,到了印石,敲鼓如雷,壹度響徹四九城。
北京城中軸線上,鐘鼓樓二層,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地安門大街北端。前後兩層垂直擺放,氣勢恢宏。鐘樓上掛著壹座63噸重的青銅鐘,高47.9米。46.7米高的鼓樓裏有壹個大鼓和二十四個小鼓,***有25個鼓。今天的鐘鼓樓是清朝乾隆年間重建的。從明清到民國初年,鐘鼓樓二層壹直擔負著北京內外報時的任務。可以說老北京有壹次睡著了,被鐘鼓樓的聲音驚醒。
清初規定鐘鼓樓晝夜報時,乾隆時期後改為守夜人。此後,清代負責鐘鼓樓的更夫報時非常有規律,註意敲擊的順序和節奏。清朝末年,民間流傳著壹句話,“緊、慢、慢、慢”,形容宣彤時期的鐘樓、鼓樓中午敲兩次鐘。每次響54次,兩次鐘鼓合計108次。
古今中外寺廟拜年所用的樂器、節奏、韻律雖有異同,但都是108拍。根據我國古籍記載,鐘是把陽聚集在地下,而敲鐘是把陽從地下召喚出來。大約從漢代開始,古人就有了晚上敲鐘叫陽,白天擊鼓避陰的習俗。古人認為元雜劇之前的除夕是壹歲之末,是壹年中陰氣最盛的壹天。除夕子夜時,陰氣盛日極高,此時應鳴鐘擊鼓,避陰氣,迎陽氣。“敲鐘打鼓迎新年”的習俗在中國古代城市壹直延續著。
“聞鐘,憂淡,智長,菩提生。”為什麽除夕夜做愛壹定要敲鼓敲鐘108次?明朝的郎英在七修類稿壹書中說:“敲壹百八十下的,壹歲。壹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天,七十二天,正好是這個數。”佛教也認為108招可以消除108種煩惱。還有壹種說法是108包含12個9,易經。九被認為是最大的正數,被認為是數字的極點。九與龍諧音,有高貴、吉祥、持久之意。壹年有十二個月,“九”的十二倍正好是壹百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