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儒家和道家在最初是怎麽發展起來的?是緣於壹派嗎?有什麽區別和聯系?

儒家和道家在最初是怎麽發展起來的?是緣於壹派嗎?有什麽區別和聯系?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壹。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 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麽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道家思想是壹種哲學學派,道教是壹種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壹詞才與神仙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就本身來說,這種崇拜和道家思想沒有相關聯的成份,老子、莊子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現“道”的長生者的意象。所以就道教尊老子為宗又追求修煉成仙的本質來說是荒謬的,這是壹直以來認識上的誤區。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本的王充著有無神論作品《論衡》,對漢末流行的神仙方術進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與道教被統稱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墮落腐敗的產物,而道教支持者認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補之處。

[編輯]

道家思想的發展與構成

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時期並沒有道家這壹名稱。用“道家”壹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道德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壹文,把先秦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並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漢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馬談也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給予了道家最高的評價。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長,同時避免了它們的短處。用來治國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漢代淮南王因謀反而自殺,謀反者使用的理論武器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受到了嚴重挑戰,使道家思想逐漸走向沒落。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從此不再成為中國主流思想。之後道家思想滲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中,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

先秦各家內部,壹般都可以區分出眾多派別,道家也不例外。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藝文誌》中,***列有道家著作37種,933篇,它們大多作於先秦時期。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莊子、黃老學派,此外楊朱思潮可能影響了老子和莊子,同時又融會於兩者中。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司馬談所說道家,主要指黃老學派。

[編輯]

道家的思想和主張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輕物重身。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這壹思想由天道演變而來,但與天道不同。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壹切運動的法則。這壹觀點被後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礎的核心。在各派之間對“道”的理解存在壹定差異,但在中國哲學史上,通過“道”的概念對世界萬物本源進行了第壹次探討,開辟了中國討論形而上學的傳統。這是道家突出貢獻之壹。

“無為”被道家認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壹。它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地行為。“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無為而治的嗎?他做了什麽?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貴,令人恭敬地面對南方而已。)道家認識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六親不和有孝慈。”(當我們提倡孝順、和睦的時候,家庭中的成員本身已經不坦誠、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這些的。)表述類似觀點的語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即可用與政治,也可以用於修身。道家各派在堅持“無為”本質的前提中,通常給予了“無為”更豐富的內涵。

道家視生命價值重於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祿。老子強調統治者必須重身而輕名、貨。其後各個學派都提出輕物重身的觀點。而莊子,列子將“內聖”的觀點發揮到壹個新的高度。

[編輯]

老子

老子,《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 by E. T. C. Werner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譯本最多的古籍之壹,被西方公認為所有中國文獻中最難以解讀同時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文本之壹。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從自然的二元對立觀念出發,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價值考量。

[編輯]

“道”的不可言說性

老子和莊子都意識到在面對終極實在面前語言是無能為力的,老子反復觀察與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觀察到符合常識的世界,無論這樣的世界是多麽真實,其主要特征是非永恒性。而“道”就其不可言說的永恒性來說是無法預先決定或者命名的,不等同於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當於無。這是壹種與任何能被命名的,確定有限的存在或實體都無法對應的實在,然而它顯然是真實的,並且是所有有限實在的根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在天地前誕生,沈默而虛空,它孤獨地站立著,而不發生變化,因為充滿於壹切事物中,所以它不覺得疲乏。)這裏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從哲學層面上對於時間空間的壹個回答,同時老子將非存在與存在的世界聯系了起來,即非存在是永恒的,而存在是短暫和有限的。老子持有這樣的觀點,無論非人類的宇宙還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這樣自發無為的方式運行。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無為是“道”的顯現,自然也以此存在於“道”中。

[編輯]

老子的自然無為和科學觀

和儒家宣稱的“天”相比,“道”這個詞的使用意味著老子持有壹種無神觀,凡指‘天’大多意味著背後存在著壹種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這與道家思想的無為是相背的。老子認為自然的運行是自發運行,無目的的“道”的顯現,壹切有限存在誕生於非存在,並復歸於非存在,這是道家哲學的顛峰之處。然而老子卻以“玄之又玄,終妙之門”來解釋這壹主張。這意味著老子堅信自然的無為運行方式但無法考證它,因為對於自然的科學考察是與“無為”相對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家思想者不通曉同時代的自然觀(科學),老子在描述經驗性的常識世界時也強烈關註自然的二元對立性質,而莊子更體現了其對自然觀的深刻認識。

[編輯]

人類領域

老子對人類領域有著深刻關懷。由於“道”存在於壹切有限存在中,人類本身也便是自然的顯現。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位生活,但同時也要隨時準備毫無遺憾地離開它,對於“道”所帶給我們本身不可避免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誕生和復歸於非存在。對於生活方式,老子主張“僅僅活著”,強調“活著就行”。老子認為對於居住於“道”中同時又是“道”的顯現的人來說欲望應是相當簡單和有限的,對於人本身的欲望,應該徹底拋棄。然而現實是“道”在人類領域上發生了分離,老子將之歸結於兩個因素,壹是文明的興起,文明使人在財富、權力、道德完善各個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標(老子也被認為是徹底的原始主義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層面上的墮落。

[編輯]

政治領域

老子的原始主義同樣體現於政治領域,然而並不是壹種無政府主義,《老子》中有很多對統治者的建議和告誡,主張統治者要使人民消除欲望,使人民不去小心翼翼的追求“仁義”而本身卻充斥著陰險和狡詐同時采取無為而治的方針。其中老子認為只有道家的聖賢,即領悟並體現了“道”的人才能將宣判文明的終結,使人民恢復原始的“道”的無欲狀態中去。老子曾將政治分為四個等級。第壹等,“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順其性,各安其生;第二等,“親而譽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義治理人民,人民都稱贊執政者;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嚇人民,百姓們都很害怕;第四等,“侮之”,用權術偽詐愚弄,欺騙人民,百姓都要起來推翻它。

[編輯]

莊子

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者,他的著作表現出他的思想涵蓋了當時各種思潮。後人常將他與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莊子具有非常顯著的悲觀主義,其思想主要關註在生命上,以修身為主旨,“內聖”的觀念被莊子發揮到了極點。佛教傳入中國後受莊子哲學影響相當大,並由此產生了禪宗。莊子的人身哲學被後世用來倡導藝術精神的培養,打破小我與天地自然合壹的超越精神,以審美的意態體悟世界,對中國的詩歌、繪畫等許多藝術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莊子》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相當成就,代表作《逍遙遊》是先秦散文的顛峰作品之壹。

[編輯]

莊子之“道”

莊子雖然也承認“道”是萬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壹定差異。老子主張“道”為非存在,並以自然顯現出來,莊子的觀點則不同。莊子在支持“道”是無(非存在)同時,比老子更加關註“道”中關於“存在”的內涵。《莊子》中的“道”表現出了不可窮盡的多樣性和創造性。莊子並不僅把“道”的存在歸結於具有壹定局限性的自然,他試圖比老子更確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僅把著眼點停留於自然循環變化的規則,還將目光投向不可預測的,不能預期的變化。這種對於自然具有創造性的欣賞對後代也產生了相當影響。

[編輯]

莊子的實在觀

在《莊子》中記述了許多莊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問題。先秦時期,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引發了中國古代語言危機的高峰。他們提出的諸多悖論引起了關於存在的廣泛關註,影響了當時與後人思考世界的方式。莊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響,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實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說話並不等於吹氣,畢竟說出了某些東西。)即假如語言沒有被日常虛假意識或者成見之類所影響,語言也許可以與事物本體表現壹致。“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人睡在潮濕的地方,腰背就會疼痛,泥鰍也會這樣嗎?)莊子認為語言可以說出東西,但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知性層面都不能以對或錯的方式來談論他們。只有在非存在的條件下,所有存在和關系才能找到本源。對於日常經驗性的世界,是壹種有條件的實在,從根本上講是空的(這和佛教的哲學觀有壹定的相似之處)。和老子對於倫理上的偏好不同,莊子主張以壹種審美的、藝術的角度而非科學的態度來觀察世界,所以他對於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現出了絕對意義上的價值中立。

[編輯]

人類領域

莊子同樣試圖回答關於“道”在人類領域中發生分離的問題。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從高等文明的扭曲環境中解脫出來不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的病態是與生具來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義的解決方案。莊子敏銳地意識到,老子的聖賢觀點中,聖賢有意識的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的狀態,這裏存在矛盾。

莊子的人生哲學強調“齊物”和“逍遙”。

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的病態使人們將註意力聚集於變幻無窮的周邊世界中,人們的喜好厭惡,對錯的是非觀通過各種形式變得固定起來,即便人正在與周邊世界的有限存在壹樣步向死亡中也仍然執迷不悟。這就是“齊物”思想的起源,即對所有有限存在的絕對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的差別,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達到萬物齊壹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顛峰之處。莊子深刻的認識到人與其他自然萬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貶斥對方是“錯誤的”,就能對同壹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見(當時儒家與墨家間的沖突便是最好的證據,莊子對此表示了相當的失望),然而同存於“道”中,又有什麽能是“正確”或“錯誤”的呢?

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麽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壹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的解放,他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壹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不是不是壹種政治原則,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於宇宙之中。“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壹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壹書的主旨。這是壹種心與“道”合壹的境界。

莊子在人類領域的關懷存在極強烈的現實感,對於生活中的欺壓、紛爭、汙濁有著深切感受和極端無奈,所以他的人生哲學容易被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所接受。

[編輯]

莊子受到的挑戰

莊子的哲學思想受到了即是好友又是對手的惠施的挑戰。兩人雖然同樣否定了人們常識主義立場的實在觀,但在人類領域上,兩人出現了分歧。當莊子提出“齊物”與“逍遙”時,惠施指出在本質上仍然是有限存在的人類,怎麽能出現這樣的人——能夠超越其本身的有限性約束,達到與“道”合壹的境界?

[編輯]

黃老學派

戰國時期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為依托,發揚老子思想的壹個學派。該學派與老莊思想有著顯著區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這個學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近年來將黃老學派定義為道家和法家的結合,在西方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該學派主要談討社會政治問題。

[編輯]

黃老學派的思想起源

戰國時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當時諸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產生了壹群特殊人物,他們本身都帶有如下壹種道家氣質:不受所處社會環境中虛假善惡觀念的影響。《荀子·正論》:“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人們真正的欲望其實很少,可他們卻相信它們是很多的。)是這類人的格言之壹。他們可以忍受這個世界加給他們的侮辱和謾罵,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侮辱並不能玷汙他們真正的尊嚴。他們內在的對於世界的冷漠無情中,具有壹種和老子、莊子壹樣深刻的精神獨立性。這種內在的寧靜最終產生了象慎到這樣特殊的人物,他同時被歸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特殊性在於,道家思想成為了促進他社會目的的工具。

[編輯]

黃老之“道”

司馬談曾這麽總結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由於黃老學派將“道”作為壹種工具,那麽這種和“無為”具有相抵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

[編輯]

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

黃老學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義的觀點,政治秩序被同樣認為是“自然”的。慎到持有這樣的觀點: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體表現。這是由於慎到本身內心的寧靜,沒有偏見,不帶價值判斷,他完全不受制於他人的生存狀態中,才最終得到了“法”是“道”的終極體現這樣無暇次的觀點。慎到主張“賢未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賢人並不能說服很多的人,但壹個有權勢的職位足以使他人屈服。)這是和法家先驅申不害的“術”不同的。所以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的目的性活動(有為)才能維持其本人的無為。以制度為基礎,將責任委托給他人,而自身只是將這種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壹起。

[編輯]

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在中國史上時間不長,且很快被道教所代替,但道家思想在各個方面融入了社會中。道家思想在西方也傳播很廣,不論是叔本華的唯意誌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生活態度還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與存在主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關於自然無為的生活態度也被很多西方人所接受。

[編輯]

哲學影響

與儒家強烈關註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不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的各方面,且從本質上說兩者是互補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壹無法被言說而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即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而無法感知。

在知識論上老莊都主張以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以壹種超越知識的態度來認識知識。

倫理學上莊子人生哲學的齊物論和逍遙觀對後代產生了深刻影響,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莊子人生哲學處世。老子則對儒家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主張壹種原始樸素主義。

[編輯]

政治影響

道家在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有過極短暫的輝煌。漢初,以黃老學派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占據了歷史舞臺,自漢文帝、漢景帝由上至下到陳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參,在齊國時,他以“清靜無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針治國,百姓安寧,齊國大治。蕭何去世後繼任相國時期無壹創新,皆以蕭何所訂律法為準。即便如此在民間被贊為“載其清靜,民以寧壹”,又被史學家評為“蕭規曹隨,守而勿失”。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現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時期,史稱文景之治。將漢朝從“自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發展到“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漢書·食貨誌》)維持這壹政策方針的關鍵人物是竇太後,由於她的堅持這條路線才壹直執行到漢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後。

在此期間,崇尚黃老學派的淮南王劉安謀反失敗而自殺,此後黃老之學開始走向衰落。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道家思想從此走下政治舞臺。三國魏晉以後,道家逐漸轉變成道教,在政治上再沒有任何作為。

[編輯]

藝術影響

老子、莊子本身從未談過關於藝術的問題,也沒有表述過藝術是否具有價值的觀點。老子、莊子對於後代藝術的影響在於他們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壹種藝術化的人生(尤其以莊子的人生哲學為甚)。道家思想主要通過魏晉玄學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繪畫上的影響

在人物繪畫上,改變了以描寫人物道德的主題,而是以個人風采個性代之,顧愷之主張的“傳神寫照”的畫風興起。

在山水繪畫上,以“自然”作為最重要的審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風壓倒了以青綠山水成為主流。古代山水畫家幾乎都未脫離道家思想的影響,山水繪畫興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繪畫技藝上,註重用墨的虛實相間,精神自由。將“以技進乎道”作為畫家畢生最高境界。

音樂上的影響

老子的“淡兮無其味”、“大音希聲”形成了中國古琴的重要審美品格。老子的“淡”與儒家的“和”相結合,形成了“淡和”的觀點。清朝汪紱在《立雪齋琴譜》中以儒釋道,將“淡”定義為“節有度,守有序,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這在壹定程度上起了消極的影響。“大音希聲”以有聲之樂為參照,肯定了無聲之樂的永恒之美,強調了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成為了歷代琴人所追求的至境。

明朝李贄以莊子的“法天貴真”出發,對典型儒家美學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題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者,心也”的本質是將音樂定義為壹種自由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根本價值是對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封建統治的工具。這種以自然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達人之各種感情的觀點對古琴音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戲劇上的影響

中國戲劇美學受到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影響,以“尚真”作為中國戲劇靈魂。中國戲劇本質上表現壹種人格境界、真我境界,常帶有壹種平民氣息。

在創作手法上,以莊子的寓言手法為基礎,取材於生活又提煉於生活。

在創作性和演出上以不自覺性作為最高境界。湯顯祖以莊子的“壹汝神,端而虛”作為對演員的演出要求。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壹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漢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壹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壹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沖擊,不過在歷經多種沖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壹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並在世界上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標記。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壹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註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壹種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編輯]

儒家思想的特點和地位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壹般的宗教,往往力圖壹統宇宙,把“自然”、“科學”和“人”、“社會”的問題建立在壹個體系之下,而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呈現日漸增長的狀態,因而過去宗教的設論不斷地變成謬誤;在當時無法理解的壹些基本問題上,各種宗教則做了各種編造。儒家思想關註的並非“自然”、“科學”,而是人和社會,是人類永恒的課題,在這些永恒的課題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價值的價值體系。

[編輯]

儒家的歷史

[編輯]

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註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壹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沖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麽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註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壹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壹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是中國歷史上學術與言論的開明時代。

[編輯]

儒學的形成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壹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壹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壹統、講君臣父子和講華夷之辨。

[編輯]

漢武帝獨尊儒術

在漢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為政權的統治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漢初,當時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謂黃老道行無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壹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的根本。鑒於秦朝苛政的覆滅,統治階層意識到仁政對於維持王朝穩定統治的必要性,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百余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漢朝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為根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