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中國的小說普遍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壹部小說。我們應該關註中國的小說是如何從短篇發展到長篇的。原來宋代盛行評書,評書成了壹種職業。說書人喜歡用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陳壽的《三國誌》是講故事的最佳素材。壹些零散的三國故事片段也壹直在民間流傳。再加上說書人取材時間長,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也越來越豐滿。最後,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成長為壹部傑作。這些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口耳相傳了很久,最後被加工整理成壹本書,成為中國第壹部小說。這是壹個偉大的集體創造。它在形式上不同於單壹作者寫的小說,值得我們關註。這部源於傑出人才的小說,繼之以鬼故事小說《西遊記》和另壹部歷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有壹定的啟發作用。歷史文學的起源,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三國演義》在中國古代很受歡迎。宋元搬上舞臺,金元演了30多種三國戲。元代至直年間,新安俞氏出版的《三國誌平話》問世。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戲曲、劇本,結合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等史料,基於個人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三國誌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年間出版的,俗稱“嘉靖版”,共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倫父子毛宗崗對歷史事件進行校勘,增刪文字,修訂成《三國演義》120本,流傳至今。
1330-1400之間,羅貫中是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是今山西太原,今浙江杭州錢塘,不太確定。相傳羅貫中曾做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屏客。除了通俗的《三國演義》,他還寫了《隋唐演義》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相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情況。書中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三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的滲透和轉化,總結了這個時代的歷史變遷,塑造了壹批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的傾向,以劉備集團為描寫中心,歌頌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力圖揭露和鞭撻曹操。今天,我們應該辯證地理解作者支持劉、反對曹的傾向。尊劉反曹是羅貫中時代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隱含著人們對漢民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近200個人物,其中以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最為成功。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聖人”的化身。他有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有著近代幫助人民重建和平繁榮世界的雄心壯誌。此外,作者賦予了他發號施令和巧妙計算的奇特能力。曹操是個奸詐的人。他的人生信條是“寧可教世人負於我”。他是壹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不要和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混為壹談。關羽“勇猛剛毅”,“義如山”。但他的忠誠是基於個人恩怨,而不是國家大義。劉備被作者刻畫成仁義之典範,重德之下士,知人善任之人。
《三國演義》描寫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大,手法多樣,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壹幕幕血淋淋的戰爭場面。其中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描寫跌宕起伏,跌宕起伏,讀來驚心動魄。
書不深不俗,簡潔明快,氣勢十足,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了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其系列人物在中國家喻戶曉。
《三國演義》版本眾多,主要有:明弘治版《三國演義》,文字簡單,內容樸實;《三國演義》是清代毛宗崗的增刪註釋,成書於康熙初年,是社會上流傳最廣的壹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
概述
《三國演義》聚焦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以蜀漢與魏國的矛盾為主要線索展開全書情節,塑造了壹大批政治、軍事、外交上的王侯將相和英雄人物。主要人物有諸葛亮、曹操、關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壹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句話說:“三個臭皮匠,造壹個諸葛亮”,可見他的影響之深遠。從諸葛亮初出茅廬開始,他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經說過,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聽命於他,還付出了幾乎所有的軍事大事。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上成了蜀國的最高決策者。為了報答劉備照顧草堂的恩情,諸葛亮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有很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慧和足智多謀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戰鬥,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比如運用“空城計”壹句話,諸葛亮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人物。
《三國演義》通過錯綜復雜的初級鬥爭,揭示了皇宮搬遷內部、集團之間、同壹集團內不同勢力之間的政治鬥爭,以及以貪欲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鬥爭,再現了三國時期動蕩不安的現實。書中描述了大大小小數百場戰爭,其特點是註重表達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本書描述的壹場精彩的戰爭。
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分析敵我形勢,通過壹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同時巧妙、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擊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戰勝強敵。而曹操這邊,依仗實力,目空壹切,傲慢自大,代表性強,盲目輕敵,決策指揮屢屢失誤,優勢逐漸喪失,最終慘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系。為了實現自己的私利,他們費盡心機搞陰謀詭計,廣泛運用戰略力量,進行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鬥爭。這壹點貫穿全書。
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孫權不惜以自己的妹妹為誘餌,采用“拉關系”的伎倆,企圖使劉備“賺得南徐”...被囚禁在獄中,卻使人求荊州抽劉備”。這個計劃被發現後,他謊稱“國太病”,騙孫夫人帶著劉備的小兒子阿逗回東吳,企圖用阿逗換荊州。關羽死在荊州後,孫和劉的聯盟破裂了。孫權怕劉備報復,就派使臣給曹操送了壹封信。信中孫權奉承曹操說:“臣孫權早知天命已至君,我得勢。我派我的將軍去剿滅劉備,剿滅兩江,我馬上引壹夥投降。”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兩方面:壹是可以喚起劉備等支持漢朝的勢力揭竿而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攻陷荊州、殺死關羽的註意力,用心非常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是不是想把我烤在爐子上?”不過,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很會耍手段。呂布被曹操俘虜時,曹操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忙打坐,然後提醒曹操:“妳見過丁建陽和董卓嗎?”呂布被劉打敗,當即被殺。曹操在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假裝聽到了雷聲,失身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甚至愚弄了壹代奸詐的曹操。趙子龍攻打長阪坡,奮力救回少主阿逗。劉備當著趙子龍的面把阿逗撲倒在地,正如民間寓言所說:“劉備撲倒了阿逗——收買人心。”
欣賞和評價
《三國演義》不僅是壹部較早的歷史小說,而且代表了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用的是樸實的文言文,生動流暢,高雅通俗;筆觸充滿了變化、對比、冗余、曲折、搖曳。結構恢弘,把百年左右的事件和眾多線索錯綜復雜的人物組織得完整而緊密,敘事有條不紊,前後呼應,相互關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能寫出每場戰爭的特點。註重描寫特定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引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功較量上。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每壹場戰爭的寫作也隨著戰爭的特點而變化。在書寫戰爭的同時,也將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余波或輔助手段來書寫,使緊張刺激、驚心動魄的戰爭顯得輕松緩慢。如赤壁之戰前孫與劉的合作,諸葛亮與周瑜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說特別註重將人物置於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其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背信棄義,壹舉壹動似乎都隱藏著陰謀詭計;張飛口無遮攔,壹無所有,只有天真和魯莽;諸葛亮胸有成竹,面對事情總能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關羽“溫酒殺華雄”、“過五關殺六將”、張飛“威震長阪橋”、“趙雲獨騎救少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名篇更是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雖然以歷史為題材,但畢竟不是歷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經過了藝術加工,所以有很多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創造了許多角色。書中寫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種角色都有自己的* * *;同類人各有各的性格。作者在描寫人物時,善於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壹方面,誇大其詞,運用對比、對照等方法,使人物性格鮮明生動。這是作者人物塑造的壹個基本原則。在小說中應用這壹原理的最好解釋,就是人們壹直所說的“三絕”,即曹操的“奸雄之術”——奸雄;關羽的“絕對義”——“義重如山”;孔明的“獨特智慧”——過人的機智。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將人物置於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置於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進行塑造。對於主要人物來說,他們復雜的性格往往是通過壹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出來的。2.它擅長描述戰爭。這本書* * *寫了四十多次戰爭,展示了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最為突出。對於決定三國興衰的幾場關鍵戰役,作者總是著重描寫和書寫戰爭的方方面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換等。,色彩斑斕,千變萬化,獨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了戰爭的激烈、緊張和冒險,又不顯得淒慘。壹般都是意氣風發的風格,有的還很淡定,安靜,輕松。3.它的結構宏偉而精致。時間長達百年,人物上百,事件復雜,線索復雜。描寫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註意藝術情節的連貫性。所以安排結構是很困難的。但作者可以寫得有條不紊,脈絡清晰,每壹章都可以獨立,全書是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宏大嚴謹的構思。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組織了全書的故事,既曲折又連貫。有主有從,主和從緊密配合。4.語言簡潔流暢。這種語言在今天看來是半寫不白的,但在當時已接近白話文;用這種語言寫小說是壹個創舉,相對於過去壹些小說語言的粗糙和雜糅,這是壹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最大的缺點是人物固定,缺乏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到民間傳說中千篇壹律的人物形象和史料局限性的影響。第二,想象和誇張有時候是不合理的。魯迅先生說:“我想表現劉備的長而厚,但他看起來像個假的,他看起來像個惡魔。”這個批評很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