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古人無法對大多數自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民族圖騰擁有風、雨、電的力量,山的雄姿,像魚壹樣在水中遊動,像鳥壹樣在空中飛翔。所以很多動物的特征都集中在龍身上,龍也逐漸變成了:駱駝頭、蛇脖子、鹿角、龜眼睛、魚鱗、虎爪、鷹爪、牛耳朵的形狀。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所有動物的頭,是無所不能的神。
古書中有許多不同的形象。其中壹個據說身材修長,有四只腳,虎頭蛇尾。說到穿鱗,頭上有須,五爪。《本草綱目》說“龍有九相似”,是壹種異質動物,兼有各種動物的長處。它有許多名字。有鱗片的叫龍,有翅膀的叫應龍,有角的叫龍,沒有角的叫龍。小的叫嬌,大的叫龍。傳說它能顯能隱,能詳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無所不能。
太上洞《神咒經》中有“龍王品”,按方位列出“五帝龍王”,按海洋列出“四海龍王”,按世間萬物列出54個龍王、62個龍王的名字。唐玄宗時,設壇官祭祀龍王。宋太祖沿襲了唐代的五龍祭祀制度。宋徽宗大關二年(1108),天下五龍皆加冕為王。封青龍神為任光王,紅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傅瑩王,白龍神為伊姬王,黑龍神為淩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運河龍神被封為“應分水龍王之神”,使河長及時犧牲。《西遊記》中的龍王是東海的敖廣、南海的敖欽、西海的敖潤和北海的敖順,合稱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達成了比較壹致的認識:龍是各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圖騰崇拜的象征。
甲骨文中“龍”字為蛇身獸首,頭頂有“辛”的符號(見右圖,引自《文字源流略》)。
甲骨文的“龍”字,有形而生動,既生動又高度概括。第壹,猛獸以兇殘著稱,尤其是長著巨大獠牙的猛獸;當分層的閃電照亮雲層時,它看起來像壹只動物的臉。畫面中的獸首特別註重刻畫牙齒,給人以天怒人怨的震撼力。第二,蛇的身體呈條狀;帶狀閃電也是帶狀的。第三,蛇在曲折中行走;帶狀閃電也是壹波三折。四、蛇藏在暗處,突然出現;條狀閃電隱藏在又黑又密的雲層中,它的出現更加突然。第五,蛇有劇毒,壹擊致命,非常恐怖。很多人甚至天生怕蛇。傳統的閃線寫電的方法也很有威懾力,閃電後的雷聲更是令人恐懼。當人們看到野生動物或蛇時,他們總是很害怕。在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明它們是壹種令人恐怖和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是“被驅使”的意思。甲骨文的“龍”字表明這是壹種被驅動的力量,是由天驅動的,是古人眼中最高的神。有趣的是,在遙遠的神話傳說中,龍確實是由人驅動的,比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空驅龍是為了什麽?自然是古人所渴望的。
所以甲骨文中的“龍”字就代表了這樣壹個概念:壹是受天驅使;第二,它的聲音是隆隆聲;第三,它的形象是閃電,有壹個動物的頭和壹條蛇的身體,隱藏在雲層中;第四,它的工具是雲;第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意,播雨。古人這樣刻畫龍,是說人怕它,但又離不開它,對它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