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黃老之學”必看書目: 1、《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多個版本,最常見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 2、《黃老帛書》:1973年末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發現的四篇古佚書,分別是《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原來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壹卷上的。和《道德經》壹起並稱為黃老道家的兩大經典。 3、《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又名《呂覽》。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但實際上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為現實社會服務。《呂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4、《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同編著。《漢書·藝文誌》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漢初黃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禮儀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5、《黃帝內經》: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壹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建立在我國古代黃老道家的哲學觀上。
黃老之學是除老莊學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學派思想尚陽重剛,黃老之學產生於中國戰國時代(約公元前5-3世紀)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所以得名。作為壹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戰國時代。但是,作為壹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西漢時期,這壹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 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壹,恒壹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所謂“無為”就是要求政府盡量不要幹涉人們的生活,不要壹味追求所謂的豐功偉業和政治霸權。 上述主張在漢朝初期曾經產生了壹定的影響,結果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東漢時,黃老之術與新產生的讖緯之說相結合,就逐漸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