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籍上來說,首先要搞清楚炎帝和黃帝分別是什麽人。《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陜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陜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當然這段記載應該是扯的,兩者並不是兄弟,因為這不符合中國姓氏的傳承,也不符合壹個人成為部落首領的發展。應該來說,是兩個部落來自比較近的地方,曾經為兄弟部落,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壹個大部落分裂而來,但從不同姓上來看,這要追溯到虛無縹緲的時代。然後兩者在不同的地方遷徙,但是土地就那麽多,東方還有更厲害、更團結的東夷部落,而且已經結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據傳有八十壹個強大部落,被稱為九夷。為了爭奪地盤和生存空間,三者之間發生了爭鬥,結果自然是有相同來源的黃帝和炎帝結成聯盟,經過艱苦的爭鬥(涿鹿之戰),戰勝了九夷,殺死了蚩尤。炎帝和黃帝就瓜分了失敗者的地盤和人口,但是二者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仍然存在,而且這次的分贓可能存在分贓不均的問題加劇了矛盾,於是又發生了戰爭,這就是阪泉之戰,炎帝戰敗,黃帝成為聯盟首領,整合自己的基本盤,也就是壹塊來自西部的兄弟部落以及九夷的遺民,這就是華夏族的雛形。
夏商周三代中,有著大量的東西之間的碰撞和交融,來自東方的九夷遺民和來自西方的炎黃遺民相互取得政權,最終在西周的分封制後取得壹定的成就,但最終直到春秋時期才實現完全的融合,壹般認為華夏族的第壹次成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但這時候的華夏族不僅僅包括九夷和炎黃,還有南方的三苗、更東方的夷人比如萊夷等、淮河流域的徐夷和淮夷、遊蕩在華北的赤狄白狄等諸多狄人、以及西方的壹些戎族都被納入了這個裏面。
秦的壹統給了這個族群第壹個名字——秦(Chin)和秦人(Chinese),但這只是對外人而言,華夏族自己不這麽叫,因為秦的壹統的時間比較短,各地的人還是叫自己的地名,和戰國時期相似。漢朝成立以後,被周邊的其他民族稱為漢人,不過和秦人壹樣並沒有得到很廣泛的認同,自己還是自稱為華夏。直到東漢後期,經過了三百年,才接受了漢人的稱呼。從那以後就開始算漢族。當然,實際上,漢族和華夏族是同壹個民族的兩種叫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