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雲陽山的相關詩詞

雲陽山的相關詩詞

遊雲陽山寺

宋·黃庭堅

空余叔子兩青碑,無復山翁白接籬。

臥對江流思往事,行串雲嶺扣柴扉。

松風半入烹茶鼎,月鳥常啼掛月枝。

見說北歸應有日,道人先做鹿門期。

雲陽山

明·林廷玉①

野寺黃花滿徑妍,壹尊清對夕陽前。

偶然遇景消閑性,忽漫逢僧話夙緣。

雲陽釀起山背雨,風來吹散樹頭煙。

修靈望遠清都隔,不覺秋風兩鬢邊。

①林廷玉: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元年任茶陵知州。

介紹

登雲陽山遠望,整個縣城如在青山環抱之中,晴天時在藍天白雲輝映下,青出如黛,風光明麗;陰雨有霧時,山影飄渺迷離,有如霧中浮島。雲陽山從山腳起有壹條人工開鑿的山路盤旋而上,路面寬約3m,可達山頂。雲陽山地貌多樣,林木繁茂。方圓七十余裏,層峰蟠巒、丹崖翠壁、奇巖異石、深澗奇洞、飛瀑鳴泉,隨處可見,構成壹道道千姿百態的景觀。

雲陽山集秀、幽、雄、奇、險之美於壹山,多姿多彩,引人入勝。

這裏,有紫微疊翠之秀潤雄渾,有雲陽仙之幽深靈異,有老君巖之神奇,有靈龜谷之峻險,還有羅漢洞峽谷之“世外桃源”仙境,彩虹瀑布之浪漫……壹道道蓊郁蔥蘢的森林景觀,向人們呈現出“草木滋繁、鳥獸相呼、自然馴狎”的生態和諧樂園。

雲陽山文化源遠流長。古籍的記載,文人的詠嘆和民間傳說,使雲陽山的峰、巖、洞、泉、瀑都飄盈著濃濃的文化氣息。自然與人文相融,使雲陽山水更加靈動,更具魅力

雲陽山有雲陽仙、紫雲寺、赤松山(神農故封)、天鵝 湖等四大景區 處景點,有樟木沖,汲秀園、半山亭、旺水溝等三個遊樂、休閑景區,有雲陽廣場綜合景區壹個。已初步開發、開放雲陽仙、紫雲寺、赤松山(神農故封)等三大景區個景點。

雲陽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時換景變,豐富多彩。春賞杜鵑、夏觀雲海、秋看日出、冬賞雪景,賞心悅目。

雲陽山聳立在壹望平疇之中,顯得格外巍峨挺拔。山上林木蓊郁蔥蘢,“ 草木滋繁,鳥獸相呼,自然相狎”①。它的東麓卻是地勢乎緩的河谷平原和丘岡地,洣水匯沔水、歐水、文水、茶水,穿過雲陽洪山廟峽谷,北去攸縣、衡東,匯入湘江。古代貫穿茶陵東西、南北的兩條驛道分別從東麓、北麓近山而過。自古以來,這塊丘盆地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稠密。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南宋紹定四年(1231),先後在這裏的洣水北岸、南岸築金州城、茶陵城為縣(州)城池,其中茶陵城至今仍是縣城所在地。

由於雲陽山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因此自古引人註目。

史前的先民首先看中了這塊土地。這裏為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山下可以“種五谷”、圈養牲畜,山中可以狩獵,還可以嘗百草、采藥。無疑是首選的棲息地,位於東麓的獨嶺坳大溪文化遺址就是壹個例證。在這處遺址,經考古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類文明遺存。遺存有陶罐盛裝的稻粒和魚、獸骨及石器等生產工具,留下了人類社會從狩獵文化向農耕文化過渡時期的痕跡。

佛道兩家看中了雲陽山的幽深、清靜。山下田疇相連、村舍相望。 世外清境與“人間”近在尺咫,有山下“人間” 為依托生活有保障。因為佛徒道眾雖然看破紅塵,但還得食人間煙火,雲陽山正是他們既“可以避世,可以隱居”的福地,又是有生活來源的“寶地”。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欣賞雲陽山的峰巖之美、林泉之幽。這裏,近鄰縣城,卻遠離塵囂,“世外桃源”與“人間煙火”相通。這正是他們排遣奔競中的郁悶、發思古之幽情的理想遊憩地。

雲陽山與人類文明活動密切相關,源遠流長,積蘊了深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成為湘東文化名山。北宋官修地理總誌《元豐九域誌·古跡》即有雲陽山的記載。此外,《史略循蜚》、《水經註》、《漢學堂叢書》、《漢唐地理類鈔》、《皇甫記》、明《壹統誌》、《湖南通誌》等古籍關於雲陽山的記載更為詳細。這些記載主要是關於雲陽山為“雲陽氏故封”、“神農故封”、“古南嶽”等三個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