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壹種符號、壹種意緒、壹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註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 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征,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的起源
1987年在位於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墓葬的隨葬品,由蚌殼擺塑。在仰韻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專家們壹致認為,蚌龍在考古斷代上屬仰韻文化早期的遺跡無誤,在形態上是北京故宮裏各種龍的正宗祖先。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該遺跡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600年,誤差不超過135年(經樹輪校正),專家們遂譽稱蚌龍為中華第壹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壹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壹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這名該改改了!讓妳們看看真正的龍!/646459328/blog/1210858418
特別註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五爪為龍,四爪為蟒”,大只是封建社會末期,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故臣穿“蟒袍”,不犯帝界,又可不失封建王朝官吏的尊嚴。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壹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壹種頭上帶角的蛇,是壹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采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谷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麽魚類穿遊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麽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麽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麽壹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壹個氏族必有壹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壹樣。
龍,作為壹種崇拜現象,壹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壹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壹幅距今達壹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由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六百多年蚌塑龍最接近龍的形象外,其它的有待專家認定。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壹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壹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 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壹見解的是聞壹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壹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壹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麽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壹下,就是從龍壹出現的初期,壹直延續下去,恒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誌,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壹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壹種精神,而不是壹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壹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壹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龍的分類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璃龍。《廣雅》有載。
龍文化
龍文化的本質
中國原龍最早曾壹度起源於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卻不能簡單歸結為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因而表現出以下本質特征:
源於圖騰,超越圖騰
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壹、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
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而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即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期,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期,後來是中華文明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基於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時代的形成期。
中國龍的本質特征,卻在於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緣關系,升華為以地緣關系為根基的民族文化內涵。
龍——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征,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文化的內涵
從三個層次揭示中國龍文化的多重內涵:
第壹層,龍的觀念 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壹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第二層,龍的理念 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後面,包含著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系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陰陽矛盾關系的和諧,多元文化關系的和諧。
第三層,龍的精神 多元壹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蘊。王東認為,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於解決當代世界的壹些文明沖突。
中國的龍卻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復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觀念:
壹是天人合壹的宇宙觀;二是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三是陰陽交合的發展觀(或叫變易觀);四是兼容並包的文化觀。
天人合壹的宇宙觀、世界觀,堪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龍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義的形式,蘊涵著天人合壹的觀念。
道教和龍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集巫術、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及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於壹身,並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壹門宗教。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的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逐小形成辦有教理、教義、教規的壹種人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乘龍周洲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壹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屍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後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系,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壹個龍種。
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壹。這裏所指的"三轎",壹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系,認為二者有淵源關系。 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壹個名叫雲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是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纖,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乾佑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壹夜之間,風雷震擊,十四裏險灘都變成平潭,惟獨剩壹裏依舊如故。翟天師壹看便知是壹條龍昨日未到,於是再次登壇作法,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後,方有壹女女子來到,原來是壹條雌龍。好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纖的,都是雲安的貧窮百姓,他們壹向靠拉纖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麽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纖夫,不願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後連連點頭,於是又召諸龍壹切恢復原樣。
在道教中,龍並不是自然之龍,而是蛇化成的龍。《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龍王信仰也隨之傳入。道教亦引進佛教龍王並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龍王信仰,稱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後來,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均有龍王,職司該地水旱豐歉。於是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成為中國龍崇拜的重要壹部分。
佛教和龍
中國龍文化之所以能夠長期延續,除了後來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和道教學說完全繼承並極力宣揚龍的信仰,並加以創新和發展之外,還與外來的佛教中的“龍宮”和“龍王”有關。
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學者壹般認為,龍王、龍宮信仰是源於印度,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引進的。
在佛經中,龍王名目繁多,如《妙不蓮花經》稱:龍王有八,壹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
中國本土的龍崇拜與佛教中的龍王崇拜孰撫孰後?兩者的關系如何?是壹方傳給另壹方,還是各自產生的?
從壹些跡象來看,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過印度人的再創造,成為“龍王”。隨著佛教的東傳,龍王崇拜也隨之傳入中國。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龍王信仰也得到迅速流傳。其理由有七。
其壹,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據有條有理發掘,最早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壹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其次是舉世矚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殼龍。第三是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發現的用卵石擺塑的壹條巨龍。第四是眾所周知的內蒙古三星他拉玉龍等。這些都充分證明龍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國便十分普遍,同時也證明龍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
其二,據目前所見印度龍的最早考古資料是公元前壹世紀的壁畫《龍王及其家族》和紀元前後的《龍族向菩提樹禮拜》,晚於中國的遼寧查海石塊龍約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記載方面,據目前所知的史料來看,印度有關龍的文字記載最早是龍樹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這壹記載距今僅1800年左右。而中國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壹些記載 ,這說明在3500年前中國的龍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國龍文化自形成之後,不僅在國內迅速傳播,而且很快傳到國外。印度佛教中的龍當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傳播路線可能有兩條:壹條是經西藏傳入。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傳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區。龍文化傳達室入西藏,然後傳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龍文化傳播的另壹條路線是西域絲綢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與西域有接觸,傳說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達蔥嶺以東地方。商滅夏之後,夏訓落有壹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區,到達甘肅等地之後,繼續向西遷徙,進入西域的焉耆國。後來,這些遷入焉耆國的龍氏族部落至晉代是城為該國的統治者,並以"龍"為姓。他們把自己的龍文化帶入西域是肯定無疑的。
其五,古印度本來沒有龍的觀念,梵文中沒有“龍”的專用詞,“龍”是和“象”合用壹個詞來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話中,雷電是騎白象的大神因陀羅手持雷鑿造成的。中國龍傳入印度之後,龍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羅,成為風雨雷電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象”的詞又來表示“龍”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龍的傳說約有20則,其中西域五則,北印度五則,中印度十則,而南印度壹則也沒有。從內容來年,龜茲、於闐的龍傳說與中國古代的龍傳說很相似,有乘龍及龍與婦女交合而生龍種的傳達室說,而與佛教毫無關系。而《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蔥嶺以南、鄰近印度的龍神話傳說,其內容則與佛教中的人物有關。這也可說明西域是中國龍文化傳入印度的壹條路線。
其七,中國原始的龍,具有較多的蛇形象和屬性,印度龍也壹樣,與蛇有密切的關系。在佛教的繪畫雕刻藝術中,龍王的頭部後面壹般都有壹個展開的有三五個或七個頭狀物的眼鏡蛇冠子。另外,佛經還常有“毒龍形狀如蛇”的說法,也說明印度龍具有蛇的屬性。
中國本土的龍具有馬、牛、魚、鹿、蛇等動物特征;佛教中的龍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馬、魚、蝦等多動物的特性,據上,有理由認為,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