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關於孔子的作文

求關於孔子的作文

孔子,子姓,孔氏[2],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申時(儒略歷西元前551年9月28日,以今格裏歷則為西元前551年9月22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世界十大歷史人物之壹。他的先祖是宋國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存疑),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從此以後木金父以其父親的字為孔我氏。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壹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壹的孟子,被後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3]

貴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後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為安撫商朝的貴族,封於亳,國號宋,即宋國,所以是殷商的貴族後裔。

三監之亂後,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國,死後葬於宋國故地(今商丘市睢陽區),建有微子祠。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後,子宋公稽繼立;宋公稽去世後,子丁公申繼立。宋丁公去世後,子湣公***繼立。宋湣公去世後,弟煬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於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鮒祀殺煬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於是公子鮒祀成為國君,是為宋厲公。弗父何成為正卿。

孔子講學圖

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勝繼立,世子勝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國戴、武、宣三位國君,以恭敬著稱,“壹命而僂,二命而傴,三命俯“。正考父嘗朝周,取回《商頌》,進行了壹些整理,補充了在宋國已經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繼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臨死前,不立己子公子馮,而立兄子公子與夷,以報兄長宣公讓國之恩。去世前遺命孔父嘉輔佐與夷(宋殤公)。孔父嘉事殤公與夷,屢次對鄭、衛等國作戰,但多以失敗告終,引起國人不滿。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壹主政大夫華父督的垂涎。於是華父督借國人不滿,發動兵變,殺掉了孔父嘉與宋殤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魯國,從此孔家成為魯國人。

木金父生祈父睪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是為孔子的父親,是魯國著名的武士。前563年晉國荀瑩率十壹國聯軍進攻小國逼陽(今山東棗莊市中區),逼陽詐降,聯軍入城後即降下城門準備襲擊聯軍,而此時叔梁紇則進前托住城門,使聯軍安然退出逼陽。孟獻子稱贊他:“《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4]

聖人降世

叔梁紇正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妾生長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不能為嗣,於是叔梁紇求於顏氏。顏氏有三女,且欲與叔梁紇為婚,但又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征求三個女兒的意見。兩長女皆不願,唯小女顏征在願嫁叔梁紇。

顏征在時年十八,而叔梁紇已經七十二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周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孔子降生。孔子生而頭上圩頂,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山,故名“丘”。

早年生活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征在失去庇佑,為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埠闕裏,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長大後,亦不得不為生活做許多粗活。孔子後來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雖然家庭貧困,但孔子仍然勤奮好學。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壹種遊戲。孔子長成後,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鄉人稱其為“長人”。季氏曾饗士,孔子也前去,但為季氏家臣陽虎所絀,於是孔子返回。

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歲起,

影視作品中的孔子

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註,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壹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壹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

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壹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壹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輝)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壹年,孔子55歲。

周遊列國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

周遊列國

麽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壹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壹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壹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壹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5]。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七十二賢士”中,又數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駕鶴西去

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恒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

孔子雕像

到拒絕。

前480年,孔子另壹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壹這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前479年的壹天,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賜,妳自怎麽來得這麽晚?”於是嘆息道:“太山(即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說完,流下眼淚。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殯於西階,殷人殯於兩柱間。我昨晚夢到奠於兩柱之間。我是殷人。”

七天後,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孔子雕像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壹個拜的就是孔子。

他有眾多弟子,如子貢、子路、顏回等。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以及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

現人教版初壹上冊語文書已收錄《論語十則》。現蘇教版小學第12冊語文書已將孔子的名言收錄到練習7。現長春版第10冊語文書已收錄《論語四則》。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名言圖片:出自《論語.述爾》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

孔子講學圖(7張)

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壹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願望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壹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系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壹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裏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壹個農民。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

孔子講學

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誌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壹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壹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壹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註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裏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壹,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壹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編輯本段近世發展

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壹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準,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

子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編輯本段個人影響

論語

孔子所處的東周王朝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漢民族***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壹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編輯本段高足弟子本目錄涉及專業領域知識,部分內容存在爭議,已由哲學講師 黨紅梅核實查證。

查證內容已提供參考資料,點擊查看詳情。

綜述

孔丘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有很多皆為東周時期各國高官棟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顏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顏淵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

端木賜,前520~前456,字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今河南浚縣人),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中最有作為者,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子貢是春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後世奉為“儒商鼻祖”。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遊,又稱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時孔子唯壹的南方弟子。他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深得孔子贊賞。後學成南歸,從遊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壹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壹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平邑縣魏莊鄉南武城、壹說嘉祥縣滿硐鄉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詳。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壹。與顏回之父顏路、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誌趣時,他“鏗”然壹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誌同道合的成年人,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裏南武城。

曾參,約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平邑)人。人們尊稱為曾子。

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

孔子弟子。曾點之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智忠恕仁”是孔子“ 壹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誌不懈地實踐孔 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 “宗聖”。《漢書·藝文誌》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註釋》。今嘉祥城南20公裏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四科十哲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子路)

文學:子遊、子夏

(見《論語·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