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高壹必修化學知識點總結。

高壹必修化學知識點總結。

高壹必修化學知識點總結。

化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極大地促進了化學的發展。下面是我收集的高壹化學必修知識點的總結。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首先,關註

1.混合物的分離原理和方法。

2.混合物分離法的操作。

3.離子檢測及檢測試劑的選擇。

4.物料分離提純工藝的簡單設計。

5.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6.Avon Gadereau常數、摩爾質量、氣體的摩爾體積、物質的數量和濃度等。

7.計算物質的量、微觀粒子數、質量、體積、數量和濃度之間的轉換。

8.壹定物質濃度溶液的配制

第二,知識網絡

本章包括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化學計量學在實驗中的應用,其知識框架可以安排如下:

1.實驗安全

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程是避免或減少實驗事故的前提,然後在實驗中要註意五個預防,即防火、防爆、防爆裂倒吸、防有害氣體汙染空氣、防沸騰。

2.實驗中事故的處理方法

(1)有毒氣體的實驗應在通風的廚房進行,並註意妥善處理(吸收或點燃等。)的尾氣。易燃易爆氣體實驗時,應註意純度檢查,尾氣應焚燒或妥善處理。

(2)燒傷應由醫生治療。

(3)將濃酸灑在實驗平臺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再用水洗。皮膚上的濃酸要先用幹抹布擦掉,再用水沖洗幹凈。濺入眼睛的濃酸應先用稀碳酸氫鈉溶液沖洗,然後由醫生處理。

(4)將濃堿灑在實驗平臺上,先用稀醋酸中和,再用水沖洗。皮膚上的濃堿要先用大量的水沖洗,再塗上硼酸溶液。濃堿濺到眼睛裏,用水沖洗,然後用硼酸溶液沖洗。

(5)鈉和磷的火應該用沙子覆蓋。

(6)如果酒精等易燃有機物在小範圍內著火,迅速用濕抹布覆蓋。

3.混合物的分離和純化

幾種常見混合物的分離純化方法

分離和提取

純方法分離物質的主要儀器應用示例

通過潷析法從液體中分離出稠密且不可溶的固體燒杯,並通過玻璃棒分離沙子和水。

用超濾法從液體中分離不溶性固體;用漏鬥、濾紙、鐵架子(帶鐵環)、玻璃棒和燒杯提純原鹽。

解散和

過濾以分離兩種固體,壹種可溶於溶劑,另壹種不溶於溶劑,以分離鹽和沙子。

通過結晶從溶液中分離溶解的溶質;用燒杯、玻璃棒、蒸發皿、鐵架子(帶鐵環)、酒精燈從海水中提取鹽。

將兩種不相溶的液體分開:壹個分液漏鬥,壹個鐵架子(帶鐵環)和壹個燒杯,將油和水分開。

加入適當的溶劑溶解混合物中的組分,用苯將溴從水溶液中分離出來。

蒸餾將溶劑和非揮發性溶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蒸餾瓶、冷凝管、錐形瓶、酒精燈、石棉網、鐵架子、喇叭管、溫度計用於海水制純水。

吸收並去除混合物中的氣體或固體雜質。幹管或U型管利用活性炭去除黃糖中的有色雜質。

4.離子檢查

壹般來說,陽離子的檢驗需要選擇合適的陰離子,陰離子的檢驗需要選擇合適的陽離子,需要特別明顯的現象。因此,有必要選擇合適的測試試劑及其加入順序,以避免幹擾離子的幹擾。

(1),SO42-檢驗:①加入稀鹽酸,無變化;②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沈澱。

Ba2+ + SO42- == BaSO4↓

(2)、CO32-檢驗:①加酸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②將氣體引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

CO32-+2H+= = H2O+CO2↑Ca2 ++ 2OH-+CO2 = = CaCO3↓+H2O

(3) Cl-試驗:①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沈澱;②加入稀硝酸使沈澱不溶。

Ag+ + Cl-== AgCl ↓

(4) NH4+測試:加入NaOH溶液,加熱生成氣體NH4++ OH- =NH3↑+H2O,氣味刺鼻,能使濕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5) Fe3+:加入KSCN溶液反應,溶液變為血紅色;

(6) Fe2+: ①加入NaOH溶液時,首先會產生白色沈澱,然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棕色沈澱。

Fe2++2OH-== Fe(OH)2↓(白色)4Fe(OH)2+O2+2H2O==4Fe(OH)3(紅棕色)

(2)加入KSCN溶液,不顯紅色,加入少量新氯水,立即顯紅色。

2Fe2++Cl2=2Fe3++2Cl-

(7) Na+:火焰反應:火焰呈黃色。

K+:火焰反應:火焰呈紫色(透過藍色鈷玻璃)。

5.化學計量之間的轉換關系

(1)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摩爾質量、Avon Gadereau常數、氣體的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

(2)以物質數量為中心的計算

(3)關於溶液稀釋(稀釋前後的溶質守恒):

C(濃縮)v(濃縮)==C(稀釋)v(稀釋)

(4)溶質質量分數(W)與溶質質量濃度(C)的換算:(註意單位換算)

6.某種物質濃縮溶液的配制及誤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某種物質的`濃度溶液的儀器,常見的規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使用前壹定要檢查是否漏水。

(2)準備步驟、所用儀器及註意事項

準備階段使用儀器的註意事項

計算——溶質的質量由固體決定,體積由液體決定。

稱重/測量托盤天平或滴定管

(量筒)和小燒杯天平的精度為0.65438±0克,量筒的精度為0.65438±0毫升。測量液體後,量筒不需要清洗。

溶解/稀釋燒杯和玻璃棒應溶解在小燒杯中,不得直接溶解在容量瓶中。

冷卻-將液體恢復到室溫(20℃)

轉移壹定體積的容量瓶時,用玻璃棒排空,防止液體溢出。

洗滌-洗滌燒杯和玻璃棒2-3次,並將洗滌液轉移到容量瓶中。

用定容橡膠滴管加水至1-2 cm刻度線時,用橡膠滴管滴入,使視線、刻度線、凹面液面相切。

搖勻——雙手握住容量瓶,上下搖晃。

(3)誤差分析

根據公式,任何減少溶質量或增加溶液體積的操作都會使C變低,反之亦然。

第三,方法整合

本章包括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化學計量學在實驗中的應用。主要題目有:(1)實驗安全知識及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與鑒別;(2)混合物分離純化工藝的簡單設計;(3)過濾、蒸發、萃取、液體分離和蒸餾等分離方法的選擇依據,涉及的化學儀器和操作過程等。(4)常見離子(SO42―-、CO32―-、Cl-、Ca2+等)的檢查。);(5)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阿文伽德羅常數、氣體的摩爾體積和物質濃度的概念;(6)化學計量的簡單計算;(7)用壹定量和濃度的物質配制溶液等。化學實驗和化學計量學的基本方法都貫穿於整個高中化學,因此需要準確的理解和恰當的應用。

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

第壹,聚焦聚集

1.物質的分類及其變化

2.離子反應

3.氧化還原反應

4.分散膠體

第二,知識網絡

1.物質的分類及其變化

(1)物質的分類

分類是學習和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基本方法。它可以把關於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化,幫助我們理解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分類要有壹定的標準。根據不同的標準,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常用的分類方法有交叉分類和樹形分類。

(2)化學變化分類

化學變化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①根據反應前後物質的數量和反應物、產物的種類,化學反應可分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

②根據離子是否參與反應,化學反應分為離子反應和非離子反應。

③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化學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質和離子反應

(1)電解質的相關概念

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電解質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非電解質是壹種在水溶液和熔融狀態下不能導電的化合物。

(2)電離:電離是指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產生自由運動離子的過程。

③酸、堿、鹽是常見的電解質。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電離時產生的所有陽離子都是H+的電解質;堿是指在水溶液中電離時產生的所有陰離子都是OH-的電解質;鹽電離產生的離子是金屬離子和酸離子或銨離子。

(2)離子反應

(1)壹種與離子的反應叫做離子反應。

②復分解反應本質上是兩種電解質在溶液中交換離子的反應。

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是沈澱、氣體和水。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中的壹個,就可以發生復分解反應。

(3)在溶液中參與反應的離子之間轉移電子的離子反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3)離子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是用實際參與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公式。

離子方程式能更好地說明反應的本質。通常,壹個離子方程式不僅可以表示壹個特定的化學反應,也可以表示同壹類型的離子反應。

離子方程式的寫作壹般遵循四個步驟:寫、拆、刪、查。壹個正確的離子方程式必須能夠反映化學變化的客觀事實,遵循質量和電荷守恒。如果是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反應中得到和失去的電子總數壹定相等。

3.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征

氧化還原反應是具有電子轉移(電子得失或電子對移動)的化學反應,其基本特征是反應前後某些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

(2)氧化劑和還原劑

反應中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壓),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物為氧化劑;失去電子(或電子對偏離)且所含元素的化合價增加的反應物就是還原劑。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物;還原劑經歷氧化反應以產生氧化產物。

“脫氧劑還原成脫氧劑”

(3)氧化還原反應的得失電子總數必須相等,價數增減總數也必須相等。

4.分散體系和膠體的性質

(1)分散系統

通過將壹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在另壹種(或多種)物質中而獲得的體系稱為分散體系。前者屬於分散物質,稱為分散質;後者起著包含分散質的作用,稱為分散劑。當分散劑為水或其他液體時,根據分散體顆粒的大小,分散體系可分為溶液、膠體和懸濁液。

(2)膠體及其特性

①分散質粒徑在1nm ~ 100nm之間的分散體系稱為膠體。膠體在壹定條件下可以穩定存在,其穩定性介於溶液和懸濁液之間,屬於亞穩體系。

②膠體的特性

膠體的丁達爾效應:當光束通過膠體時,由於膠體顆粒對光的散射而形成光的“路徑”。這種現象被稱為廷德爾效應。溶液沒有廷德爾效應,可以根據分散體系有無廷德爾效應來區分溶液和膠體。

膠體粒子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體系中的帶電粒子使自己帶正電(或負電),所以膠體也具有亞穩態和電泳現象。

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首先,關註

1.金屬鈉的化學性質(與氧和水反應)。2.金屬鋁的化學性質(與強酸強堿反應)。

3.金屬鐵與水蒸氣的反應。4.物質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

5.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的性質(與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6.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

7.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性質(與強酸強堿反應)。8.氧化鐵的性質(氧化亞鐵、氧化鐵、四氧化三鐵)。

9.氫氧化鐵的性質(氫氧化亞鐵、氫氧化鐵)。10.鐵鹽和亞鐵鹽的轉化。

11.12.常見合金的重要應用。

所需1化學方程式匯總

壹.鈉及其重要化合物

1,鈉與非金屬的反應

4Na +O2=2Na2O(白色)2Na+O2 △ Na2O2(淺黃色)

2Na +Cl2點燃2NaCl。

2.鈉與水的反應:2Na+2H2O = 2NaOH+H2↑ =(浮、融、遊、響、紅)

3.過氧化鈉

Na2O+H2O = 2 NaOH 2na 2 o 2+2H2O = 4 NaOH+O2↑

Na2O+CO2 = na2co 3 2na 2 o 2+2co 2 = 2na 2 co 3+O2

Na2O+2 HCl = 2 NaCl+H2O 2na2o 2+4 HCl = 4 NaCl+2H2O+O2↑

6.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1)、與酸的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氫鈉+鹽酸=氯化鈉+H2O+二氧化碳=(更快的反應速率)

(2)、與堿反應

Na2CO3+Ca(OH)2=CaCO3↓+2NaOH

2 nah co 3+Ca(OH)2 = CaCO3↓+na2co 3+2H2O

碳酸氫鈉+氫氧化鈉=碳酸鈉+H2O

③與鹽的反應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

④相互轉化

2 nahco3△ Na2CO3+H2O+CO2 =(熱分解)

Na2CO3+H2O+CO2=2NaHCO3(向Na2CO3溶液中引入足夠的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