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枇杷」與「琵琶」,二者之間有何淵源?

「枇杷」與「琵琶」,二者之間有何淵源?

枇杷與琵琶並不是妳想象的那麽簡單。是先有枇杷才有琵琶,還是先有琵琶才有枇杷?到底此“枇杷”和彼“琵琶”有什麽樣的淵源呢?這就得從《說文解字》說起:“琵琶本作枇杷”。《釋名》中也有解釋,琵琶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人們將它命名為“批把”,而當時的“批把”是由木頭制成,所以當時的人們也將它寫作“枇杷”。

琵琶因出胡中,中原人又稱之為“胡琴”,所謂“對牛彈琴”之琴,其實是指琵琶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音樂文化盛行,樂器繁多,古人為了將它與琴、瑟等樂器字形統壹,才確定將“枇杷”改為“琵琶”,自此琵琶便作為樂器名字沿用至今。而當時,因葉片形似樂器琵琶的水果,最終得到了“枇杷”這壹名字。水果枇杷作為珍貴的美味,被壹代壹代的美食愛好者命名,其中臘兄、(黃)金丸、蜜丸、粗客、盧橘等最被人們熟知,還有更多的名字只有妳想不到,沒有古人取不了。廣東部分地區還將“盧橘”這個名稱沿用至今。

枇杷又被人稱之為“盧橘”,英文也取其音譯講到這裏,就不得不提起這個故事,枇杷的英文名Loquat其實來自壹場誤會,它是粵語“盧橘”的音譯,而盧橘成為枇杷的別名,皆因愛美食的蘇東坡的壹個失誤。“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這首詩寫出來以後,朋友問他:“盧橘何物?”對曰:“枇杷是矣。”又問:“何以驗之?”對曰:“事見相如賦。”這裏說的是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有句雲:“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榛,枇杷橪柿……”然而相如賦中是將盧橘與枇杷並列提及,由此可見枇杷並非盧橘。壹定是美食家蘇東坡太愛枇杷,記錯古籍錯將盧橘之名灌之,由此坑了歪果仁8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