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海經》中提到的“衍文”和“脫文”指的是什麽意思?求大神幫助

《山海經》中提到的“衍文”和“脫文”指的是什麽意思?求大神幫助

因繕寫、刻版、排版等錯誤而多出來的字或句子。 多出來的字或詞,批註者(程頤朱熹等人)認為這些字在這裏使得意思不通,應該是在刊行的過程中有失誤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書”裏有很多這樣的地方。 校勘學術語。所謂“衍文”,即抄寫、刊刻古書誤增的文字。例如《周禮·秋官·掌客》:“車皆陳。”鄭玄註:“皆陳於門內者,於公門內之陳也。言車者,衍字耳。”又如《荀子·王制》:“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王念孫認為:“元惡”,“中庸”對文,“中庸”下不當獨有“民”字,此涉註文“中庸民”而衍,《韓詩外傳》無“民”字。(王念孫《讀書雜誌》八之三“中庸民”條) 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有時因兩字形似而衍。如《漢書·竇田灌韓傳》:“竇嬰、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壹時決策而各名顯。”王念孫指出,句中“名顯”專指灌夫。不包括竇、田二人,前面不應有“各”字,《史記》正作“灌夫用壹時決策而名顯”。“各”字是因與“名”字相似而衍; 有時因涉及上下文造成衍文,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於墓’。”王氏以為,句中“曰”、“稱”同義,考《太平禦覽·兵部四十五》引這段文字作“聽輿人之謀稱舍於墓。”沒有“曰”字,從而勘定原文“曰”字是涉下文“稱”字而衍; 有時傳寫人誤把前人在古書上旁記的字當成正文,造成衍文,如《史記·刺客列傳》:“臣欲使人刺之,眾終莫能就。”王氏以為,句中“眾”本為“終”的借字,後人在“眾”旁記了個“終”字,抄書人誤把“終”字壹並抄入了正文,遂成了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