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古都北京

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古都北京

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古都北京

北京城是燕趙最古老的城市,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商殷時代,燕為北京地區壹大部族,以“妟(燕)”為圖騰,進而為國名,有學者認為其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鄉董家林、黃土坡村壹帶。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國名依舊,而氏系已變。公元前7世紀,燕國並薊,並以薊城為都城。公元前226年,秦軍下薊城。自秦統壹至五代後晉初,薊城是州、郡(國)、縣的治所,為北方政治軍事重鎮。其中,公元352至357年為鮮卑族慕容?所建前燕的國都;公元911至913年為地方割據政權五代燕的都城。

公元938年,遼得幽雲十六州,升幽州為幽都府。遼於境內設上、中、東、西、南五京,立古薊城為南京,亦稱燕京城。燕京沿用唐幽州(即古薊城)舊城,周回二十六裏,北城墻至今白雲觀北側,南城墻在宣武區法源寺東側,南城墻在今右安門內西街,西城墻在今白雲觀西側。城開八門,東為安東、迎春,南為開陽、丹鳳,西為顯西、清晉,北為通天、拱辰。皇城位於燕京城西南隅,羅郭而成,周回五裏。四面有門,東為宣和門;西為顯西門;北為子北門;南有三門,中為南端門,左為萬春門,右為千秋門。皇城內有永興、積慶等十三宮,有清涼、元和、嘉寧等三殿。大城內有二十六坊,為居民區。城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北有市,商賈雲集,貨物山積。

宋宣和年間,宋金約定聯合攻遼。宣和四年(1122),金攻占燕京,宋以增歲幣為代價取得燕京,置為燕山府路燕山府,宣和七年,燕山府為金攻占,仍稱燕京。天德三年(1151),以“燕京地廣土堅,人物蕃息,乃禮義之所”,海陵王下詔遷都,發諸路民夫,築燕京城。三年竣工。貞元元年(1153)改燕京為中都,定為國都。

中都是在燕京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北城垣受河道所阻保持原位,其余三面皆外展三裏。城有三重。大城之北垣設四門,余各設三門,以順時針為序,北有會城、通玄、崇智、光泰,東有施仁、宣曜、陽春、南有景風、豐宜、端禮,西為麗澤、顥華、彰義。大城內為皇城,長方形,位於大城中部偏南,皇城南垣有宣揚門。皇城內建宮城,宮城有四門,南應天、北拱辰,東定華、西玉華。貫穿宮城之應天門、皇城之宣揚門、大城之豐宣門修壹禦道,禦道兩側列置府部等行政機構。宮城內建有九重宮,大安、仁政、太和、神龍諸殿,俱配置在自應天門至拱辰門組成的皇城中軸線上。中都建成後,“其宮闕壯麗,延亙阡陌,上切霄漢,雖秦阿房、漢建章不過如是。”另外,宮城西側出玉華門辟有“同樂園”,又稱“魚藻池”(今廣安門外蓮花池壹帶),大城東北郊(今北海、中海壹帶)規劃為宮苑禁地,為皇帝、後妃遊幸之所。金中都已具備了封建國家都城的規模。

金貞祐三年(1215),蒙古騎兵陷中都,兵火焚之,劫掠金帛女子北去。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決議由上都開平遷至燕京,以燕京為都城,背靠草原,面視中原漢地,統治全國。然中都破敗,遂放棄舊城,於其東北重建新城。至元四年(1267)動工興建,“敕修築都城,凡費悉從官給,毋取諸民,並蠲伐木役夫稅賦。”至元八年,建國號曰“大元”。次年,改中都為大都。至元十壹年春正月元旦,“宮闕告成”,忽必烈禦正殿接受百官朝賀。至元二十年(1283)全部建築基本竣工。

大都新城建成後,舊燕京城仍然保留,稱為“南城”,新城亦稱“北城”。新城為夯土版築,《元史》載“城方六十裏”,實測城周五十七點二裏。南面城墻基本位於今東西長安街南側,安定門、德勝門外的大都城墻遺址乃其北城墻,東、西兩側與今二環路基相符且向北延伸。大都城設城門十壹座,北面二門,東、西、南各三門,取哪咤三頭六臂兩足之義。城門名稱以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北側為健德門、安貞門,東側為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南側為順承門、麗正門、文明門,西側為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城門內僻有幹道,幹道間有胡同相連。城中心位置設中心臺,臺前為鼓樓,臺後為鐘樓。城內居民區劃分五十坊,坊各有門,門上署坊名,坊下有巷、裏。坊上設左右警巡院,“分領京師城市民事。”

皇城位於土城內南部中央區,東墻在今南北河沿街西側,西墻在今西皇城根,北墻在今地安門南,南墻在今東、西華門大街南側,皇城周回近二十裏。皇城內有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宮城、興聖宮和隆運宮。皇城南正門稱靈星門,往南至麗正門為皇廷廣場,左右兩側建有千步廊,中央重要官署即設於此。

宮城位於太液池東岸,周回八裏余,設有四門,北曰厚載、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南曰崇天。崇天門北數十步為大明門,左右分開日精門、月華門。宮城內主要建築為大明殿和延春閣。大明殿在大明門內,面闊十壹間,東西二百尺,深百二十尺,高九十尺,規模雄偉壯觀。殿前臺基繞以白石闌,臺基上種植移自沙漠的莎草,是忽必烈為使子孫不忘創業艱難特意安排的。國有大典,皇帝與皇後同坐禦榻在此接受群臣朝拜,此乃蒙古族傳統。

延春閣在大明殿北,東西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百尺,元皇在此舉行佛事和道教儀式,有時也在此舉行宴會。大明殿及延春閣後面都有寢殿,為後妃居住之所,並與前殿由廊廡相連。

太液池西岸有兩組建築群,南為隆福宮,北為興聖宮。隆福宮以天光殿為主建築,東西有四配殿,有周廡百余間圍繞其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曾居此,真金早亡,其妻仍居此。忽必烈之孫鐵穆耳即位後尊真金之妻為太後,自此隆福宮為太後居所。興聖宮正殿為興聖殿,為妃嬪居所。

隨著新城的日益繁華,大都南城的民居日趨蕭條,然而元代皇室信奉佛教及道教,因此南城原有的古寺舊觀久盛不衰,每逢陽春,北城居民紛紛往南城遊覽古寺名勝,成為風俗。南效南海子為皇家獵場,地廣四十余頃,蒙古皇族仍保留著草原生活的習俗,秋冬之際於此縱鷹圍獵。

明洪武元年(1368),明軍攻占大都,元順帝率群臣北遁漠北草原。此前,明太祖建都南京,遂改大都為北平,元皇宮被拆毀。明成祖朱棣即位,永樂元年(1403)改北平為北京,著手遷都於此,修建宮闕城垣。永樂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明都自南京遷至北京。北京建於明代,清代北京沿用前朝規制,不另作敘述。

明清北京城垣分內城和外城。內城是在元大都基礎上修建的,其北城垣較大都土城向南縮進五裏,城墻以磚包砌,東西寬6650米,南北長5350米,周回45裏,遺址基本與今地鐵環線壹致。城設九門,按順時針方向,其名稱為:北有德勝門、安定門,東有東直門、齊化門(後改稱朝陽門),南有文明門(後改稱崇文門)、麗正門(後改稱正陽門,俗稱前門)、順承門(後改稱宣武門),西有平則門(後改稱阜成門)、西直門。內城建於明初,其街巷基本沿用元大都體制。

北京外城建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當時蒙古部落時常南侵,威脅北京,於是設劃增築外城,將內城四面圍住,以確保都城安全,因工程浩繁而財力不足,只修了南部外城便難以繼續,只得折回與內城東南角與西南角相接。外城東西寬7950米,南北長3100米,周長28裏。南垣開三門,正南名永定門,左為左安門,右為右安門;東垣開二門,東之正門為廣渠門,東之北名東便門;西之正門為廣寧門(後改稱廣安門),西之北為西便門。明代,平民可擇居內、外城;清初,將內城漢民逐出,以八旗兵丁分駐內城。民國初年修環城鐵路,北京城墻建築初步受毀壞,又因年久失修,城樓殘破坍塌。1969年,北京修地鐵環線,城墻及城樓大部拆除,現僅余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西南角城墻壹段及崇文門至東南角樓殘垣壹段。

明清皇城始建於永樂四年(1408),永樂十八年(1420)竣工。它沿用了元大內舊址,且向南、北、東三面又有拓展。皇城垣高壹丈八尺,四向開門。正門為承天門(後改天安門);西側為長安右門,東側為長安左門;前為大明門,順治元年(1644)改稱大清門,民初稱中華門;後有端門。皇城後門為北安門,順治九年改稱地安門;西門名西安門;東門名東安門。皇城內主要建築有宮苑、衙署、倉庫、廟社、寺觀等。中心偏南為宮城,又稱紫禁城。紫禁城南,東側為太廟,西側為社稷壇。紫禁北為萬歲山,俗稱煤山,清初改稱景山,此乃人工堆築而成,建於元代延春閣舊址上,意在鎮勝前朝風水,故亦稱“鎮山”。景山西有“大高玄殿”,明帝學道修仙之所。紫禁城西,太液池南開鑿“南海”,合中海、北海,並稱“三海”,又稱“西苑”。紫禁城東僻有東苑,附近有皇史宬,藏寶訓實錄,曾貯有《永樂大典》副本。皇城內所建衙署、寺廟及為皇室服務的諸機構,自民國後陸繼被拆除,今其城垣僅余天安門兩側東西各壹段,及紫禁城、 *** 、北海、景山、皇史宬、團城、大高玄殿等建築。

紫禁城為明清兩代皇宮,位於皇城之內。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後多次重修、改建、擴建,然而仍保持原有布局;此處住過二十四位皇帝,已有近五百八十年的歷史;占地七十二公頃,內有樓閣屋宇九千余間,宮墻周回六點八裏,高三丈有余,四角建有玲瓏角樓,墻外繞有五十二米寬的護城河。紫禁城設四門,南為正門,名午門,東西分別為東華門、西華門,北為神武門。

紫禁城的整體格局分外朝和內廷,且主要建築座落在南北壹條中軸線上。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三大殿建於三層漢白玉臺基上,四周廊廡環繞,左右為文華殿和武英殿。乾清門廣場將外朝和內廷分開,乾清門內即是內廷,主要建築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養心殿。東六宮以東是寧壽宮,西六宮之西有慈寧宮、壽康宮、雨花閣等。坤寧門北是禦花園,小園精巧別致,樓、臺、亭、閣,各具特色。禦花園北是神武門。

太和殿為外朝正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順治二年(1645)改名太和殿,基高八點壹三米,殿通高三十五點零五米,寬十壹間,深五間,內設鏤空金漆寶座。每逢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及新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後,皇帝賜宴、命將出征,皆於此舉行儀式。中和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始稱中和殿,殿呈方形,方檐圓頂,長寬均五間。凡遇“三大節”盛典,皇帝先在此小憩,後往太和殿接受朝拜。每往天壇、地壇、太廟、先農壇舉行祭祀,必提前在此閱視祭文。給太後加徽號及其他各種大禮前壹天,皇帝亦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保和殿初稱謹身殿,後改名建極殿,清順治始稱保和殿,寬九間,深五間,殿後階陛中間下層壹整塊雲龍石雕,為紫禁城內最大石雕。清代,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宴蒙古王公及滿漢大臣。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後,在此舉行科舉最高壹級的“殿試”考試。文華殿建於明初,當時是皇帝的便殿,在此處理日常政務,亦為皇太子讀書處。清代皇帝在此舉行“經筵”,會見外國使臣。武英殿建於明初,位太和殿西廡,與文化殿相對稱,規制相同。明清兩代皇帝都曾在此臨朝,處理政務。李自成進京後,以此殿為臨時金鑾寶殿。清康熙時,於此成立修書處,繼而成為皇家印書處,先印《古今圖書集成》,後又翻刻古籍,其校勘詳審、紙墨精良,為善本古籍中之佼佼者。

乾清宮位於乾清門內,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殿寬九間,深五間,正中設雕龍寶座,上懸“正大光明”匾,左右列圖史、璣衡、彜器。清康熙前,乾清宮為皇帝、皇後寢宮及處理朝政之處。雍正後寢宮移至養心殿,此宮成為內廷典禮、召見大臣、批閱奏章的辦公地。每逢節日,於此行朝賀禮,賜宴有關人員。清代皇帝駕崩停靈於此處。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後,建於明代,為明代帝後住所;清代帝後於三大節時在此接受朝賀。乾隆十三年(1748)始,將二十五枚禦璽存放於此。坤寧宮位於交泰殿後,為明代皇後正宮。清代,東暖閣是皇帝大婚的洞房;西暖閣是皇家祭神場所,每逢朝、夕祭及大祭,帝、後親臨祭神。西暖閣供奉有滿族信奉的薩滿神,及釋迦牟尼、老子、關羽、竈神等十五尊神佛。每年元旦及每月初壹,在此舉行跳神儀式。

紫禁城內東六宮依次為:鐘粹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其西六宮為儲秀宮、翊坤宮、鹹福宮、長春宮、太極殿、永壽宮。東西六宮是明清兩代皇太子、皇後、皇太後、妃嬪等人居住地。紫禁城建築雄偉,氣勢磅礴,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