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手上廉簡介

手上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手上廉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所屬部位 8 上廉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上廉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主治病癥 13 配伍 14 刺灸法 15 刺法 16 灸法 17 文獻摘要 18 研究進展 19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上廉 1 拼音

shǒu shàng lián

2 英文參考

Shanglian

Upper Rhombu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hànglián LI9 [中國針灸學詞典]

shàngliá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9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手上廉為經穴別名[1]。出《聖濟總錄》。即上廉穴[1]。

穴位 上廉 漢語拼音 Shanglian 羅馬拼音 Shanglien 美國英譯名 Upper Screen 各

號 中國 LI9 日本 9 法

國 莫蘭特氏 GI9 富耶氏 GI9 德國 DI9 英國 Li9 美國 LI9

上廉為經穴名(Shànglián LI9)[2]。代號LI9[3]。出《針灸甲乙經》。《聖濟總錄》稱手上廉[3]。屬手陽明大腸經[2]。上即上方,廉即邊緣,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側緣的上方,故名上廉[2]。主治頭痛,眩暈,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手臂麻木,上肢神經痛及麻痹,上肢不遂,肩周炎,網球肘,腦血管病後遺癥,腹痛,腸炎,腸鳴,腹瀉,小便黃赤等。

4 手上廉的別名

手上廉(《聖濟總錄》)。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上廉,在三裏下壹寸…

6 穴名解

上即上方,廉即邊緣,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側緣的上方,故名上廉[2]。

《說文》:“上,高也。”對下而言。廉,有側邊之義。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臂上廉”,因穴在此處,故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為穴名“上廉”。[4]

7 所屬部位

前臂[5]

8 上廉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上廉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6][7]。

上廉位於前臂背面,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距曲池穴3寸處[3]。

上廉在前臂,肘橫紋下3寸,陽溪( 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之[2]。

上廉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上廉穴的位置

上廉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上廉穴的位置(肌肉)

上廉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3寸處取穴。

在前臂,肘橫紋下3寸,陽溪( 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之[2]。

側腕屈肘位,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上1/4與下3/4的交點處取穴[8]。

10 穴位解剖

上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血管、神經分布同溫溜(有橈動脈肌支,頭靜脈。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深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以後,入橈側腕短伸肌,再進旋後肌,直抵橈骨後方的拇長展肌。以上諸肌(腱)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腱後方→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拇長展肌[2]。

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拇長展肌[7]。

10.2 穴區神經、血管

同下廉穴。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神經肌支和骨間後動脈分布[7]。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深支;橈動脈肌支與頭靜脈[3]。

11 上廉穴的功效與作用

上廉有調理腸胃,通經活絡的作用。

上廉有調腑氣,通經絡作用[2]。

下廉、上廉兩穴功能略同,有舒筋活絡、理氣通腑之功,治偏風、腹痛、尿黃、冷痹不仁等癥,尤其有關大腸者效果更佳,與上、下巨虛作用相近[4]。

12 主治病癥

上廉主治頭痛,眩暈,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手臂麻木,上肢神經痛及麻痹,上肢不遂,肩周炎,網球肘,腦血管病後遺癥,腹痛,腸炎,腸鳴,腹瀉,小便黃赤等。

上廉主治頭痛、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腹痛、腸鳴、腹瀉[7]。

上廉主要用於脘腹及本經脈所過處的疾患:如腸炎、腹痛、腹瀉、小便黃赤、頭痛、眩暈、半身不遂、上肢神經痛及麻痹等[2]。

上廉主治頭痛,目眩,腸鳴腹痛,肩膊酸痛,手臂麻木,上肢不遂等[3]。

上廉主治手臂麻木,肩膊酸痛,半身不遂;腹痛,腸鳴[8]。

運動系統疾病:肩周炎,網球肘,腦血管病後遺癥;

其它:腸鳴腹痛。

13 配伍

上廉配天樞、足三裏治腸鳴、腹痛[2]。

上廉配上廉、下廉,有通利小便作用,主治小便難黃。

上廉配下廉治小便難[2]。

上廉配肩髃、合谷,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上肢麻木,疼痛,痿軟。

上廉配肩髃、曲池治肩、肘、臂痹痛[2]。

上廉配氣沖、足三裏、下巨虛,治胃中熱[8]。

上廉配足三裏、上巨虛,治便秘[8]。

上廉配天井、曲池、外關、支溝、合谷,治手臂麻木[8]。

14 刺灸法 15 刺法

直刺0.8~1寸[7]。

壹般直刺0.5~1寸[2][3][8],局部有酸脹感[8],向下放散至手[8]。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向下放散至手。

16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3]。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7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小便黃,腸鳴相逐,上廉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腦風頭痛,小便難黃赤,腸鳴氣走,疰痛。

《針灸聚英》: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

《針灸大成》:主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滯,腦風頭痛。

18 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