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溫暖的溫怎麽寫

溫暖的溫怎麽寫

溫暖的溫寫法是:捺、捺、橫、豎、橫折、橫、橫、豎、橫折、豎、豎、橫。

溫,漢語常用字,漢語言法定規範簡化字,讀作wēn。本字為“昷”,最早見於甲骨文,初為會意字,後演變為形聲字“溫”,從水,昷聲。其本義為表示加熱浴盆裏的水,引申義為適中的熱度,另有不冷不熱、性情柔和、復習、富足等字義。

溫,初為會意字。本字為“昷”。其上部的囚,即“泅”的省略,表示小孩洗澡;下部的“皿”,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盆”的省略,表示寬敞的盛器。篆文“昷”,表示加熱浴盆裏的水,以便供幼兒洗澡。

當“昷”作為單純字件後,篆文再加“水”另造“溫”代替,強調給浴盆的水加熱。造字本義:動詞,加熱浴盆裏的水,以便供幼兒洗澡。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水”寫成“三點水”,並將篆文字形中的“囚”簡寫成了“日”。

古籍釋義如下:

又水名。《山海經》:溫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又洛水之別名。《易·乾鑿度》:王者有盛德之應則洛水先溫,故號溫洛。又水名。《水經》:溫水出牂柯夜郎縣。又泉名。潘嶽《西征賦》:湯井溫谷。註:卽溫泉也。

又地名。《左傳·隱三年》:取溫之麥。註:溫,今河內溫縣。《廣輿記》:今屬懷慶府。又郡名。溫州府,今屬浙江。又色和曰溫。《論語》:色思溫。又性純粹曰溫。《詩·秦風》:溫其如玉。

又《爾雅·釋訓》:溫溫,柔也。疏:寬緩和柔也。《詩·大雅》:溫溫恭人。又煖也。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襲狐貉之溫者,不憂至寒之淒愴。又燖也。《中庸》:溫故而知新。註:溫如燖溫之溫,謂故學之熟矣,復時習之謂之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