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虹靜
陶弘景(456 ~ 536),字亮,隱居華陽,卒為白真先生。南朝齊南梁茅山派道教代表人物之壹,也是著名的內科醫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他從小就異常聰明。十五歲寫《尋山記》。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仆從,後拜左後堂將軍。三十六歲的梁隱居在衢山(茅山)。梁武帝沒有被雇傭,但是當他去朝鮮的時候,他做了顧問。當時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融合了儒家和佛教的觀點。行草尤其精彩。他對歷法、地理和醫學有壹些研究。編纂了古代《神農白草經》,補充了魏晉名醫使用的新藥。《本草筆記》七卷共收載730種藥物,開創了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將玉、草木、蟲、獸、果、菜、米等分類,對本草的發展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原書失傳。此外,他還著有《高震》、《淩鎮葉圖》、《陶氏良方》、《白補闕肘》、《陶隱居本草》、《醫學通方》等。堯帝的後裔,三國時吳鎮南將軍,後升任尚書。龍濤爺爺,武功好,解藥。父親陶振寶,字強,文武全才,母海夫人,精通佛學。
弘景從小聰明。十歲的時候,他讀了葛洪的《神仙傳》,他決定養生。不到二十,供國王們閱讀。雖然在公共場合,我不善交際,專心讀書。36歲辭職,隱居。梁武帝早年就認識陶弘景,他稱帝後,想讓他做官,輔佐國事。陶又畫了壹幅畫,畫的是兩頭牛,壹頭自由自在地吃草,另壹頭套著金籠頭,牽著鼻子走的是壹個拿著鞭子的人。梁武帝壹看到它,就知道它意味著什麽。他雖然不做官,但不斷寫信,被稱為“山中宰相”。
弘景是人。《梁書處士傳》說,“童淵謙誠,出處不明,心如明鏡,遇事方便。”也是渾天象,高三尺,刻二十八度七巷,不僅用於天文歷法,對修道也有幫助。曾孟佛被菩提封為勝利菩薩,於是到阿育王塔上自證清白,受了五戒。大同二年卒,時年八十五歲(八十壹)。他的顏色不變,他感覺很舒服,他的香味幾天來傳遍了整座山。王先生學識淵博,著述頗豐,主要有《學苑》壹百卷,《孝經》十二篇《論語序》,《禮記三序》壹卷,《尚書》壹卷,《石矛傳》四卷,《玉室》三卷。《皇歷》五卷,《臨川康王天下論續》二卷,《太公孫略註》三卷,《七曜新舊術》二卷,壹卷,還有壹卷,算術和藝術雜務有三卷,壹卷,三卷,壹卷,壹卷,五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壹卷,
據唐代李延壽《南史》記載,“尚未成書者十余部,唯弟子可得”,敦煌石室藏《福星覺臟腑方》即為其壹。它是迄今為止唯壹記載《唐葉靜法》內容的醫學文獻,提出了五臟辨證綱要,在《傷寒論》和《唐葉靜法》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堪稱承前啟後的經典之作。他寫了很多書,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真誥》、《升真秘法》、《養性延壽錄》、《采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道隱居集》。擅長書畫,精通琴棋書畫。書法作品在曹麗,它的畫是清真的。他的書畫作品有《二牛圖》、《山居圖》、《壹》等。
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
《中國古代醫學發展史》是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理學家《神農本草經》之後的又壹部重要文獻。它的作者是壹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陶弘景。他可以算是中醫史上第壹個系統整理本草並賦予其創造性發揮的人。
陶弘景小時候聰明勤奮。四五歲的時候,我經常拿蘆葦當筆,在灰沙中學會寫字。十歲看葛洪的《神仙傳》等作品《日夜尋訪》,深受影響。長大後,他成為壹名官員,擔任國王的隨從,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他卻沒來;接著,梁武帝“再三邀請”,但他沒有露面。梁武帝問他,“山裏有什麽?妳為什麽不出去?”他先寫了壹首詩,然後畫了壹幅畫作為回答。這首詩是“趙問是在什麽山上寫詩來答”:“是在什麽山上,山脊上有許多白雲。我只能自鳴得意,不忍送君(《陶隱居集》)。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壹端散落在水草間,自由自在;壹頭鎖著金籠頭,用牛繩牽著,用牛鞭趕著走。梁武帝讀了詩和畫,明白了他的意圖,不再強迫他做官。但“每逢國家有吉兇攻克大事,總要過問”,所以當時被稱為“山中宰相”。因為王公貴族,幹擾也很大。後來他幹脆在山上蓋了壹座三層樓,“大觀在其上,弟子在其中,賓客在其上”,於是閉門讀書,不與世爭。
陶弘景對醫學最大的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科學整理。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勞動人民積累的藥物知識,收錄了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書中詳細記錄了每種藥物的來源、性質、采集和適應癥。總結了各種藥物的配伍和簡單制劑。但隨著實踐的深入,人們對藥物的認識也逐漸豐富。南北朝時期,這部漢代神農本草經不僅被抄襲,而且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
所以陶弘景對本草做了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的醫案中選取了365個新品種,附於《神農本草經》中,使原書中的藥物由365種增加到730種,並逐壹進行了修訂、調整和註釋,編成了《本草筆記》壹書。
本草經註有明顯的特點。首先,它改進了藥物的壹般分類。《神農本草經》三級分類只指出藥物有毒或無毒,比較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藥物的性質,也不容易發現,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失誤。陶弘景將三大類發展為七大類:玉器、草木、蟲獸、水果、蔬菜、米食、名吃、未用。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為中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壹直沿用和發展了1000多年。其次,對藥物的性味、來源、收藏、形態、鑒別的論述有了明顯的提高。第三,總結了各種疾病的常用藥物。如驅風藥有防風、防己、秦艽、川芎、獨活等。,同屬壹類,被稱為“各種疾病的萬能藥”。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參考,促進了醫學的發展。所以這本書出版後,影響很大。中國古代第壹部藥典——唐代新修本草,是在此書的基礎上進壹步補充和修訂的。但《本草經註》也存在不少問題。李時珍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評價,認為“他的書相當有幫助,但也充滿了謬誤”。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原365種藥物的校勘、補釋,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他為獲得采藥和臨床用藥的經驗付出了很多努力,並經常深入藥材產地了解藥物的形態和制備方法。他在研究各種藥物的味道時,發現很多藥物雖然被稱為藥用,但實際上是徒有虛名,毫無價值。如石霞、長慶、曲草、滿陰固、扁青等。他把這種藥歸為“有名無實”。這個最初的想法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遇到困難時,去調查研究是陶弘景的壹個習慣,這是在幾十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形成的。這裏有壹個非常生動的故事。有壹天,他讀到《詩經·小宛》中“飛蛾有子,螞蚱擔之,教子,狀如谷”的話,很不滿意。《詩經》中的舊註說蠑螈(壹種細腰蜂)有雄性和雌性。繁殖後代就是雄性把螟蟲(綠蜘蛛)的幼蟲帶回巢中,使之變成自己的樣子,成為後代。正好壹個朋友也來問怎麽回事。他先查了壹下書,上面寫的和《詩經》裏的舊註壹模壹樣。他想:這些書我都是抄妳的,妳也抄我的。妳查書是找不到任何東西的。要不我親自去現場看看?於是,陶弘景來到院子裏,發現了壹窩火蜥蜴。經過幾次仔細的觀察,他終於發現蛀蟲幼蟲不是用來變成幼蟲的。而是把它們放在巢裏,當它們的卵孵化成幼蟲時,把它們當作“食物”。蠑螈不僅有雌性,也有自己的後代。陶弘景終於揭開了蠑螈幼蟲的神秘面紗。從這件事上,他得出壹個結論:研究要重視,不能跟著別人說。由此可見其治學之嚴謹。
陶弘景整理醫書,非常尊重原著,從不亂塗亂改,也從不說三道四。即使有增刊,他也把自己的陳述與原書的陳述區分開來。如果把收集到的365種藥物加到神農本草經裏,他會用黑色寫,有的會用紅色寫。所以後世有“本草虧空”、“本草黑字”之稱。赤字是書的正文,黑字是後來加上的。他開創了這種做法,後來的評論家爭相學習。
陶弘景對醫學書籍的整理細致、嚴謹、透徹、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古籍的壹面鏡子。他不愧為壹代名醫,流傳千古。
從上面可以得出結論,它是寫在紙上的..西漢是公元8年左右。造紙術在陶弘景已經發展了400多年,壹定是寫在紙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