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條孝道,不由讓我輕蔑中帶點氣憤。對比現在,不知應說,是他們太過迂腐,還是說我們太不守孝道。如果壹壹做到,我們不成奴隸、玩物了嗎?
魯迅在書中說“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壹個悲哀的吊唁”,以我的理解我非常贊同。那個時代,孝道與禁令,讓孩子們束手束腳,連看本書都有限制,專屬於孩子的幼稚,讓他們喜愛圖畫書,禁令卻只讓他們局限於“人之初性本善”那壹方小小的天地,無法展翅高飛。可到了壹定的年齡,逆反心理便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二十四孝”是壹個荒謬的詞藻,古往今來,似乎沒有人能真正做到,現在“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被人看作笑話。每個人只要存有孝心,並懷著這顆心努力去做,就是孝子。
回首往昔,我們對長輩盡孝了嗎?從今日,我們便懷著壹顆真誠的心去感謝生命。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朝花夕拾》中有壹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壹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壹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壹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壹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壹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壹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壹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瑣記》 讀後感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裏回憶了隔壁家的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壹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壹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壹的壹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麽。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汙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壹堆廢話,沒有壹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壹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壹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壹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壹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壹些現象,是壹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