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歐洲人認為大神宙斯住在奧林匹克山上壹樣,古代生活在中原的中國人也認為神住在山上,最大的神住在最高的山上。在三面環山,壹面臨海的中原地區,黃河與吉水之間居民眾多的地區最高的山是泰山。其實泰山原名大山,即最高的山。隨著人們眼界的擴大,知道它不是最大的山,就寫成泰山或者泰山作為區別。《史記·封禪本紀》記載了齊國對八神的崇拜:天、地、兵、陰、陽、日、月、四時,其中神在齊國都城天齊(即肚臍)園,地主在泰山。它表明泰山是大地之神的居所。
先秦古籍中並無“五嶽”壹詞(雖存在於李周,但其書不可靠)。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順典》曾說舜四季遊四嶽,但並未點出嶽的名字。唯壹指出山名的是“代宗”。據說舜二月東遊時,至於代宗,舉行了燒柴的儀式。可見,當時只有岱宗——泰山被視為唯壹的聖山。為什麽要祭奠泰山?公三十壹年,《春秋公羊傳》曰:“欲祭泰山河海乎?有山川可濡百裏,皇帝排位祭祀。摸著石頭,肌膚相親,天下雨不拜朝,唯有泰山二。江海千裏。”都說黃河東海能奔流千裏,壹般的山河只能奔流百裏,泰山上的雲雨卻能滋潤人間。古人常常將自然的力量擬人化,泰山據說是天帝的孫子——天孫。後來歷代神仙的壹面鏡子也說他叫和田,是盤古的兒子。唐朝封他為天齊王,宋朝封他為天齊仁聖皇帝,元朝封他為天齊盛達仁聖皇帝。他的妻子,宋代的舒鳴皇後,有五個兒子和壹個女兒。第三個兒子,尤其是民間信仰,被稱為“泰山三郎太”。後唐時,明宗特意封他為將軍,宋朝時封他為公爵,長兄有陵侯,二弟惠陵侯,四弟據說在家信佛,封他為精劍大師,五弟玄靈侯。但南朝《異誌怪話集》有七郎的故事。還有壹個泰山神的女兒。據《晉朝博物誌》記載,她嫁給了西海,成了西海神童的妻子。而《據神傳》說泰山女子娶河伯女子為妻。據列伊傳,泰山神的孫子又成了天帝,當然是泰山女神的兒子。關於泰山神的血緣甚至名字,眾說紛紜,這裏就不列舉了。
泰山神也很厲害。《公羊傳》中說,他能讓雲在全世界引起降雨。漢代《風俗依桐》說:泰山尊為阿呆宗,“代宗也長,萬物始,陰陽解釋之,故為五嶽之長。”前面我在《白虎依桐》裏說過:“大王改姓,將升泰山。為什麽?報之意也。”“那麽會在泰山嗎?萬事開頭難,也有解釋的地方。”故泰山主陰陽,生死變化。所以歷代皇帝都要去泰山拜禪,向天報功。同時,《依桐風俗》也說“代宗有金玉政策,可知人壽長短”,《博物誌》引用“孝助神明”也說:“泰山,天帝孫,主召人魂。從東方萬物之始,我們就知道人類生命的長度。”泰山掌握著人類的生死大權。漢代以來的很多文獻都有記載,人死後靈魂會回歸泰山。比如“中國人死了,雲魂歸岱山”。(《後漢書·烏桓傳》)劉真送給曹丕時壹份禮物,說:“總怕去拜見代宗,再也見不到故人。”東漢墓葬出土券上常寫著“生者歸西長安,死者歸泰山”。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後,印度民間傳說中的地獄之神閻羅王的神話也被傳入,並與泰山治鬼說相結合。甚至在翻譯佛經的時候,“地獄”二字也是用“泰山”來翻譯的。比如吳稚謙的《八吉咒》雲:“泰山地獄。“在泰山腳下,李浩山也建起了壹座十八層樓的地獄廟,附近有壹條河叫乃河,與中國佛教地獄裏的那條河同名。北京東嶽廟等地有所謂七十五師(有的是七十二師)試死。更多的縣市在城隍廟裏雕刻了鬼怪判官像。民間說人死後到當地的城隍廟進行初步檢查,然後交給東嶽大帝。有些人甚至認為,閻羅王也應該歸泰山管轄。
總之,泰山神的功能很多,每壹代都各有側重。在古代是大地之主,興雲致雨,造福萬物。人死後,靈魂會回到泰山。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盛行,泰山成為皇帝改朝換代、天下被治後向天報功的禪修山。漢朝以後與印度地獄傳說結合,成為冥界至高無上的主宰。作為泰山神、天帝、齊、任、大皇帝,他的權威壹直保持得非常穩定,直到宋初。沒想到,半路上出來了壹程。突然壹個柔弱的女神出來後,簡直是喧賓奪主,讓壹個好男人相信了壹個女人“泰山”,眼裏只有壹個畢夏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