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官方史書是怎麽產生的?

官方史書是怎麽產生的?

遠在唐代史家編纂《晉書》之前,就有許多關於晉史的著作,至少有18。

唐朝以前,大多數歷史書都是由私人撰寫的。寫完之後,就交給了官方。經官方認證後,可以載入官方歷史。《史記》、《漢書》、《三國誌》就是這樣誕生的。唐朝統治者追認的祖先是蕪湖十六國時期西涼君主李浩。陳寅恪說李氏家族的祖先不是李錫良,而是。"如果不是因為趙君麗的垮臺,這將是趙君麗的假冒品牌."那麽多好菜擺在桌上,還得另起爐竈。李世民請史家重編《晉書》,就是為了嘩眾取寵,糊弄正確的人。

有史家認為,李世民重修《晉書》是出於現實需要。為什麽這麽說?這就不得不談到李世民晚年的處境了。晚年的李世民被立太子的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甚至氣得撲到床上拔劍自刺。為了爭奪皇位,李承幹和李泰培植自己的心腹,結下梁子,撕破臉,幾乎重演了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的鬧劇。有鑒於此,決定以史為鑒,重新編撰《晉書》。

這些說法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因為都是對李世民主觀意識的臆測。沒有人知道李世民是怎麽想的,所以讓我們假設這些陳述有壹定的可取性。另外,從客觀的角度簡單說壹下重編《晉書》的原因。

這是陳寅恪說的。真的是這樣嗎?南開師範大學嶽春之教授做過壹些有趣的考證。

比如王銀的《晉書》有亮點,但文筆不好,雜而不精,記載的荒誕之事太多。原書93卷,初唐僅存86卷;魚雨《晉書》,原書44卷,初唐只有26卷;朱風《晉書》,原書未完稿,只寫了14卷,初唐只剩10卷;何法生的《晉中行書》記載了東晉的全部歷史,但內容龐雜,語無倫次。謝靈運的《晉書》也沒有寫完,有很多虛浮的話;蕭子雲《晉書》,原書102卷,初唐僅剩11卷;陸機的《晉書》只記載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歷史。......

如果說這些史書中有壹部完整詳盡地跨越了東西兩晉,那就是臧徐戎的《晉書》,該書體例完備,共110卷。然而,臧並不是壹個正史,而是壹個無心功名的隱士。他的作品不是為政治服務的正史,與官方的意識形態不同。而且臧的文學通俗性比較重,選材偏向文人情懷,這也與修史的重點唐太宗相沖突。另外,臧《晉書》畢竟是個人著作,難免遺漏了壹些重要史料,比如十六國與東晉並存的歷史。

曾告訴《晉書》主編方,我認為《漢書》史家已收錄了的甘泉賦、獵羽賦、的子虛賦、上林賦、班固的杜甫。這些東西不過是壹堆華而不實的花言巧語,牢騷歸牢騷。把他們記錄在史書上有什麽用?日本學者清水開夫曾將臧徐戎的《陸機傳》與唐秀的《陸機傳》進行比較,發現兩者雖然都選用陸機的文章,但前者主要選用突出陸機生平經歷和文學成就的文章,後者選用陸機的政治文章。

綜上所述,李世民安排史家重編《晉書》,不僅僅是為了認祖歸宗,更是為了以史為鑒。換句話說,正是在認祖歸宗、以史為鑒、完善史料、學以致用等多重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晉書》的重編才被提上日程。

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太宗頒布唐太宗第8888號令,正式宣布重修《晉書》,並為此成立了《晉書》編輯部。編輯團隊極其豪華:

投資人兼總策劃(兼作者):李世民。

名譽主編:方、褚遂良。

執行編輯:許

顧問:令狐德芬、景波、李、李懷艷。

經過兩年多的編纂,貞觀二十二年秋(約九月),《晉書》完成,有65,438+032卷,記敘事例和目錄65,438+0卷,傳記(皇帝實錄)65,438+00卷,名臣、將軍、烈士等實錄70卷。).後來記敘文和目錄都丟了,現在只剩下130卷。

晉書壹出,轟動壹時。天涯、虎撲、人人、頭條、網易、搜狐...各路史家紛紛棄舊用新。新華書店門前買書的人絡繹不絕,唐帝國還把這本晉的大書作為國禮送給了新羅。

那麽,《晉書》官方修訂的水平如何呢?

傳記、列傳、編年史、實錄各有利弊。如果每壹本都拿出來,估計不到半本書就看完了,這裏就籠統的說壹下吧。

先說優點。

首先,它足夠全面。因為參考資料多,十幾本晉史著作都在。雖然都有各自的缺點,有的只講東晉,有的只講西晉,有的講兩頭,但是兩頭都不全,缺胳膊少腿,但是把這些東西結合在壹起就不壹樣了。這麽龐大的數據庫,想全面都難!清代歷史學家趙翼對這壹點非常肯定,稱贊《晉書》博采眾長,是其他同類書籍無法比擬的。今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晉朝的變遷——司馬氏篡魏,西晉開國,八王之亂,五亂中國,衣錦南遷,東晉北伐,十六國之變...李世民的編輯部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主史的完整,《晉書》的“輔助資料”也很齊全——主要講其中的“誌”。如前所述,所謂誌,其實就是禮儀、音樂、歷法、天文、飲食、刑法、五行、地理等國家制度;換句話說,它們是壹個國家的支撐“軟件”。司馬遷的《史記》有這個內容,陳壽的《三國誌》沒有。《晉書》對此做了相應的補充,不僅記載了晉朝的“誌”,還記載了晉朝以前三國時期的“誌”。比如《地理誌》記載了歷代地理建設的沿革,《天問誌》記載了三種天體(這部分的作者是查漏補缺,以後也會做同樣的工作。

其次,它創造性地用“守紀”的風格抓住了主線(金朝),同時妥善解決了如何對付蕪湖政權的問題。晉朝的歷史很亂。五胡十六國亂七八糟。妳毀了我,我毀了他,他毀了妳,妳把我唱出來。五胡十六國君主是怎麽介紹的?列在帝國紀律裏,那不是正統的錯亂嗎?我們把他們列在傳記裏吧。他們不是金朝的附庸,金朝也是亂來的。

《晉書》編輯部的成員想出了壹個主意。他們想到了壹個折中的策略,立下“戰績”,把五湖十六國的君主打成傀儡政權。晉朝的人對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觀念很強,但唐朝相對開放。唐太宗相信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統壹,中國人和外國人在我眼裏都是壹樣的。《晉書》編輯部借此之風,既發揚了統壹思想,突出了正統立場,又不對蕪湖十六國潑臟水,視其為中華大家庭的壹員。這是壹個巨大的進步。所以在《晉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劉淵、石勒、慕容慕、傅堅、姚興、慕容垂、呂光...

誇完了,下來就該打板子了。

然後說說《晉書》的不足之處。

晉書(132)歷時兩年半完成,耗時900多天,平均7天。看來朝廷把這當成了壹個形象工程,非常草率。

首先,《晉書》的風格比較浮誇。唐朝的劉知幾毫不客氣地說,歷史是壯士或貴人書生,而方壹夥所做的,卻是給壯士抹上胭脂粉,給貴人書生穿上粉衣。初唐流行的是浮誇的文風。比如《晉書》編輯部成員之壹的上官儀,也創造了壹種風格張揚的詩體——上官緹。即使是提倡文風古樸蒼勁的唐太宗,有時也會寫小清新的詩。這是大勢所趨,但他不可能十全十美,對編輯人員太苛刻。當然,文風難調,看妳自己的口味。

其次,有很強的迷信色彩。其實歷代史書都是這樣的。都是龍,都是異象,都是紅燈,唯獨晉書出格。笑話集中的笑話,林玉和《世說新語》,就是被塞進去的。就連妳明路和蘇姬神這樣的奇聞異事也能湊成數字。我真的很佩服妳!《舊唐書》說方淩軒壹夥太八卦,喜歡太好奇;趙翼說,鬼故事和段子都放在正史裏,除了《晉書》真的失傳了。《四庫全書》也說的啞口無言,說妳們壹會兒是鬼故事,壹會兒是正史。妳在做什麽?

第三,有疏漏。晉代有壹個人叫馬懿,很有名,沒有被列入列傳。有個叫郭琪的名人也沒被接待過。再比如劉的遺民,何震等等。這些人大多是名人。也許編輯部的成員認為這些人沒有實用價值,所以留下了。如果說做這樣的選擇情有可原,那麽《晉書》地理上的錯誤就有些毀滅性了。說到北京,東城區就被冷落了。說到河北,忘了提石家莊;說到河南,忘了說鄭州;說到黑龍江,沒有提到哈爾濱...清朝的洪氣得說這不是亂說嗎!

第四,有冗余和瑣碎。有的人前面說了壹次,後面又說了壹次。南宋的晁說,如果《晉書》是第二,沒有人會羞於說它是第壹。人家晁吳公只是嘴上說說,明朝的毛國瑜卻當真了。他大筆壹揮,刪掉了原著的三分之二,做了壹部40卷的晉書,但他老人家刪得有點過分,甚至讓他刪掉了20卷的記載。

最後,書中有很多不壹致的地方。前面說這個人今年還活著,後面說這個人已經死了好幾年了!這裏說這個人今年在山西當官,那裏又說這個人幾年前被調到北京!這裏說某人做的某件事被記錄在官方記錄裏。妳看目錄,哎,沒有官方記錄,訂婚很久了。哦,官方記錄本來就是官方記錄,但是妳在官方記錄裏面找,根本就沒有這個人!比如桓溫的《人怎能不如樹》,這裏說發生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那裏說發生在第三次北伐的時候。晉書就是這個任性,所以跟妳開玩笑。

之所以有這麽多問題,主要是晉書是集體編的,不是壹個人編的,就像書商存書,列個單子,分成幾份,給每個作家整理,寫完再合並,好不好!《晉書》的集體編制是有優勢的,優勢就在於妳只能按量任命,可以安排妳擅長的。比如《推背圖》的作者李,喜歡神談的東西,就讓他搞《天問誌》和《五行誌》。畢竟壹個人的知識結構是有限的,提高《晉書》的廣度自然有幫助。但書完成後,沒有人能從頭到尾看完,甚至編輯部似乎也沒有仔細檢查,以至於有些錯誤連外行人都能看出來,給書完成後留下很多永久的遺憾。

最後當然是總結。

如何評價《晉書》?這本書有很多錯誤,但也有很多亮點,絕對不會淪落到二十四史的最底層。而且《晉書》的斷層,在後世很多史書中也是存在的。如果只是在各大論壇說說笑話也沒關系。如果是搞專業研究的,就要查閱不同的資料,互相印證。具體到晉書,著名的點校本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南宋葉適說《晉書》贏了78%,輸了23%,28%可能有點過譽了,但是三七的評價還是很響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