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西湖遊覽誌文言文內容

西湖遊覽誌文言文內容

1. 急

《西湖遊覽誌》是2012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汝成。

《西湖遊覽誌》雖以遊覽為名,多紀湖山之勝,實則關於宋史者為多。南宋高宗而後,偏安逸豫,每壹篇之中三致意焉。宋乾道間,周淙撰《臨安誌》十五卷。鹹淳間,潛說友又續成壹百卷。湖山特其中之壹目,例不當詳。吳自牧作《夢粱錄》,周密作《武林舊事》,於歲時、風俗特詳,而山川、古跡又在所略。唯成此書,因名勝而附以事跡,鴻纖巨細,壹壹兼賅。非唯可廣見聞,並可以考文獻。其體在地誌、雜史之間,與明人遊記徒以觴詠登臨、流連光景者不侔。

目錄

編校說明

西湖遊覽誌敘

卷壹 西湖總敘

卷二 孤山三堤勝跡

卷三 南山勝跡

卷四 南山勝跡

卷五 南山勝跡

卷六 南山勝跡

卷七 南山勝跡

卷八 北山勝跡

卷九 北山勝跡

卷十 北山勝跡

卷十壹 北山勝跡

卷十二 南山城內勝跡

卷十三 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十四 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十五 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十六 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十七 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十八 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十九 南山分脈城外勝跡

卷二十 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二十壹 北山分脈城內勝跡

卷二十二 北山分脈城外勝跡

卷二十三 北山分脈城外勝跡

卷二十四 浙江勝跡

2. 文言文西湖遊覽誌描繪了北高峰什麽樣的特點

1、《西湖遊覽誌》中關於北高峰的原文描述如下:

北高峰,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上有華光廟,以奉五顯之神。山半有馬明王廟,春日祈蠶者鹹往焉。浮屠七級,唐天寶中建,會昌中毀;錢武肅王修復之,宋鹹淳七年復毀。群山屏繞,湖水鏡靜,雲光倒垂,萬象在下。漁舟歌舫,若鷗鳧出沒煙波,遠而益微,僅規其影。西望羅剎江,若匹練新濯,遙接海色,茫茫無際。郡城正值江湖之間,委蛇曲折,左右映帶,屋宇鱗次,草木雲蓊,郁郁蔥蔥,悉歸眉睫。山頂舊有望海閣,今廢。

2、本文描繪了北高峰的險峻、靜謐、秀美,以及濃郁的人文氣息。

3. 文言文《西湖夢尋》白天樂

《西湖夢尋》對杭州壹帶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賢祭祠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總記、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間順序依次寫來,把杭州的古與今展現在讀者面前。

尤為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則記事之後選錄先賢時人的詩文若幹首(篇),更使山水增輝。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就是壹部西湖詩文選。

在七十二則記事中,有不少有關寺院興廢之事,可以給研究佛教者提供豐富的資料。內容鑒賞《西湖夢尋》有對明代時美好富足生活的回憶,亦有在兵燹之後重返西湖的所見所聞,即使是沿革、掌故等舊資料,在張岱筆下也寫出了新意思,這不能不說有賴於張岱的“筆具畫工”,特別是其中有的篇章夾入了作者的亡國之痛,那就不純粹是介紹西湖旅遊景點的小冊子了。

作者常常抑制不住感懷故國與往昔繁華,不願從美好回憶中掙脫出來,不願承認壹個已經破碎的“夢”,使得這本小書與《陶庵夢憶》同樣所具有壹種特質:述改朝易代的滄桑感,表現人在歷史潮流前的無助。《西湖夢尋》中,張岱用自己親身經歷的過去的那些支離破碎的生活細節構造了壹個美好的夢境,其中描繪過去生活中的壹切平凡場景,無不細膩動情,飽含眷戀。

如他描繪繁華燈景:“紹興燈景,為海內所誇者,無他,竹賤、燈賤、燭賤;賤,故家家可為之;賤,故家家以不能燈為恥。故自莊逵以至窮檐曲巷,無不燈,無不棚者。

棚以二竿竹搭過橋,中橫壹竹,掛雪燈壹、竹球六。大街以百計,小巷以十計。

從巷口回視巷內,復疊堆垛,鮮妍飄灑,亦足動人。”寄寓於破屋之中,張岱卻描繪了壹個盛世光華,鮮妍飄灑的燈火與籠罩在這街燈下的俗世生活,可謂如夢似幻。

可以想象晚年窮困淒涼的張岱,只有在這看似清淡的語辭中尋找少年時代的風光與繁華。他凝結壹段癡情,用手中的筆追憶尋夢境,傾倒世人,卻先迷醉了自己。

雖是夢,《西湖夢尋》壹景壹物卻如在目前,似乎伸手就可摘取壹盞街燈,照亮前塵。[4] 這樣的夢,張岱不想破壞,總是想把這樣的美麗珍藏起來,但想歸想,滄桑互換,這樣的美夢總有壹天要破滅的,那就是國破家亡之時。

崇禎初年,國勢已經危殆。而在杭州,地方官員依舊是歌舞升平,明朝焉得不亡!也正因為朝代變遷,兵燹肆虐,作者所鐘愛的西湖也染上了壹層濃重的亡國之恨,置身於清代,作為遺民,遙想當年西湖的人物風流,湖光山色,這種美只會讓人感到更加沈重。

不過張岱從來也不只是個閑適人物,在明代末年文人的旅遊熱中,張岱的流連山水並不奇怪,而他作為遺民在成為大清朝事實上的“子民”後,緬懷故國的壹種方式,就是通過旌揚歷朝忠烈來曲折傳達他不屈服的意誌,正如他在史學著作《石匱書》中通過樹立英雄人物、貞烈婦女彰顯其浩然正氣壹樣。有人評論這本書是壹本歷史書,是壹部歷史題材的電影,是壹張見證歷史的畫。

張岱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重任,目睹明朝的覆滅。這時候,他的夢也應該醒了,反正遲早總得醒的。

春天來了匆匆間還要歸去,轉瞬便是烈日當空,焦灼得夠受。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春天,也沒有久長的夢。

張岱在每壹篇美文中都在艱難地回顧往昔,只是現實的困頓使逝去的壹切比真實更美好,幾分癡人說夢,多少難言過往,委婉地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感慨。在理智上,張岱想忘記過去的壹切,不做以夢境代替現實的“癡人”;但在感情上,又不能忘記過去,夢魂依舊牽系著昔日的繁華,他也仍然是個“癡人”,他的作品中傳達著婉轉曲折的哀痛,他的作品飽含國破家亡之恨,讓作者在作品中追思過去。

所以,表面上看,《西湖夢尋》很像壹本旅遊風光指南,但其實是以景物輯略的方式來塞進張岱想要表達的“忠烈千秋”的內核。如《越王墳》、《於墳》、《關王廟》、《伍公祠》、《城隍廟》諸篇,表揚忠烈廉直,張禮所謂“更有關於名教,豈徒於山水逞遊哉”正可見出。

後世影響張岱的《西湖夢尋》多被視為其散文代表作之壹,但該書中有不少文字並非出自張岱本人之手,例如該書有大量文字直接引自前人《西湖遊覽誌余》。鑒於這個原因,雖然《西湖夢尋》仍是張岱晚年的重要散文作品,但該書更值得研究的是張岱在明清易代之際,作為明朝遺民的特殊心態下的文化思考,該書至少體現了以下三方面的文化價值:它保存了明清之際西湖壹帶的自然、文化風貌;它反映了江南壹帶的名士文化;它是張岱堅持儒家文化信念的明證。

西湖風韻自唐代以來,杭州就以繁華著稱。明代中後期杭州的繁華程度超過南宋,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西湖及其周邊的碧水青山,本是天然圖畫,又有自白居易以來眾多名人的遺跡或墓冢,其人文內涵也十分厚重。晚明時代,西湖不僅是杭州市民的遊覽休閑場所,也是文人韻士聚居之地,湖邊私家園林林立,許多著名的文人如袁宏道、陳繼儒、李流芳、譚元春等都曾長期寓居湖上。

這裏的文化交流活動非常頻繁,汪然明的“不系園”就是文人雅聚的絕佳場所。張岱成長於晚明時代,他的祖父、父親在西湖邊建有園林,他喜愛西湖,明亡前經常住在那兒,見證了晚明西湖世俗社會的繁華熱鬧和文人聚會的風雅清高。

當山河易色、劫後餘生,暮年的張岱面對瓦礫狼藉的西。

4. 張岱的文言文翻譯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這壹天晚上八點左右,我劃著壹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空與雲層,遠山與湖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壹道痕跡,湖心亭的壹點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和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壹同喝酒。

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名,(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來岸邊下船時,船夫自言自語說道:“不要說相公您癡迷,還有和您壹樣癡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

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嶽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壹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

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

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盡力壹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壹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漸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譯文 (按照)舊例,(我)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道:“今年暗漲潮啊!”年年(都)像這樣。

明崇禎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嶽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壹起。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壹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壹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壹點,(浪花)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像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水飛迸。

漸漸又靠近了壹點,(潮水)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蹦跳起來像百萬頭雪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壹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壹起,沒有壹頭敢落後,拼命爭先。又靠近了壹點,(浪潮)像颶風壹樣逼來,水勢(就像)將要拍打著岸而上。

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盡力壹撞,水花沖擊射開,濺起幾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臉都被打濕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轉翻滾,被白洋山壹擋,潮水好像十分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蕩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飛舞,看的人心驚目眩。(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驚目眩,坐了好長時間,神色才恢復平靜。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蕩而起。”白洋山在這兩座山之外,(但)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麽呢?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鑒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高祖天復,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行太仆卿。

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1571)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張汝霖,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廣西參議。

父張耀芳,副榜出身,為魯藩右長史。張岱的出身,又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

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被舅父誇為“今之江淹”。

天復、元汴父子曾撰修《紹興府誌》《會稽誌》及《山陰誌》,“三誌並出,人稱談遷父子。”(《家傳》)(下引張岱詩文及評論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鹹淳點校的《張岱詩文集》者,均只註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同上)至老,手不釋卷。

曾積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韻山》,後因與《永樂大典》類同而輟筆(《陶庵夢憶韻山》)。張氏三世藏書,岱“自垂髫聚書四十年,不下三萬卷。”

(《陶庵夢憶三世藏書》)張岱的出身,還是壹個文藝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

天復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出金石。”(《家傳》)張氏從汝霖起,自蓄聲伎,講究此道。

耀芳“教習小蹊,鼓。

5. 西湖遊記二則的譯文,註釋,修辭,表達方式,中心思想及鑒賞

壹、課文主旨 《西湖遊記二則》是明代袁宏道的壹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記敘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誌趣。

二、結構內容 《西湖壹》全文***5句。 第壹層(第1句)寫作者出杭州武林門西行遊覽西湖。

第二層(2—4句)寫遊西湖所見及內心感受。 第三層(第5句)補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壹次遊西湖及遊覽時間。

《西湖二》全文***三段。 第壹段:寫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下,壹日之內最盛美的則是晨霧,是晚嵐。

第二段:寫西湖蘇堤上綠柳紅花,遊人如織的繁盛華艷的景象。 第三段:暗諷杭州人不會欣賞西湖美景,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謔。

三、寫作特點 1.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於景、寓思想於景物描寫之中。 2.多用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

3.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容。重點詞語理解: 突兀:高聳的樣子。

棹zhào:劃船。娥:這裏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頰jiá: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西湖壹分析課文,品味語句。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麽?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

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壹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

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故遊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壹落筆就直抒性靈:保叔塔為西湖北側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簾,本也是壹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壹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鐘情之所在。

“心飛”的誇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壹閑筆“午刻人昭慶”?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後才續“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

④當作者終於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麽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壹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壹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統壹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於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後,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才壹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借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感悟壹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 作者雖雲“此時欲下壹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壹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

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癡情醉態。

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

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日巧壹日;文網機阱,日深壹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遊西遊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壹次約會壹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遊記中則不再註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麽?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壹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

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西湖二(l)思考並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麽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鐘。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壹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壹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鬥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

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言這裏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裏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壹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

——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壹,被視為高潔的象征,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

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於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壹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裏”。

僅此兩句,采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余裏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彌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