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康氏討源江州珠淚、鮫綃血淚、鮫綃紅淚、鮫人玉淚

康氏討源江州珠淚、鮫綃血淚、鮫綃紅淚、鮫人玉淚

江州珠淚明?盛於斯《燭影搖紅》詞:“不寄相思壹字,濕青衫丶江州珠淚”。

鮫綃血淚明?徐子照《玉奴嬌?秋感》詞:“鮫綃血淚香紅濕,精靈化作山頭石”。

鮫綃紅淚清?方文席《河滿子?客歸》詞:“簡得鮫綃紅淚,今朝借作招魂”。

鮫人玉淚清?魏際瑞《倒菩薩鬘》詞:“盈盈夜水雙星隔,寒槎仙路西河客,秋霧薄生綃,鮫人玉淚嬌”。

? 以上詞中所用的 “江州珠淚”丶“鮫綃血淚”丶“鮫綃紅淚”丶“鮫人玉淚” 這四條用典形式,正是運用了我在 《典故溯源?芙蓉人面》 壹文中提出的 “連珠式***字帶典法”。這四個詞組丶每條詞組都***用壹個 “淚” 字,現逐步進行分析,“江州珠淚” 便得出 “江州淚”丶“珠淚” 兩個詞組;“鮫綃血淚” 便可得出“鮫綃淚”丶“血淚” 兩個詞組;“鮫綃紅淚” 便得出 “鮫綃淚”、“紅淚” 兩個詞組;“鮫人玉淚” 便得出 “鮫人淚”丶“玉淚” 這兩個詞組。分析出來的***計七個(除壹個重復的 “鮫綃淚” 外)小詞組,明眼人看來,便是五個不同出源的幾個很有名的有關悲傷流淚的典故。按照不同內容的典故進行劃分歸類,第壹個典故是 “江州淚”,第二個典故是“珠淚”、“鮫綃淚”、“鮫人淚” 這三個形式,第三個是“血淚”,第四個是 “紅淚”,第五個是 “玉淚”。現分開來談。

? 第壹個 “江州淚” 典故,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詩 。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丶文人。祖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貞元14年進士,憲宗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丶左拾遺丶贊善大夫等職。元和十年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穆宗即位,召回長安,又不滿宦官擅權丶自請外出,歷任杭州丶蘇州刺史。文宗時官至太子少傅,故又稱之為白太傅丶白傅等。武宗時官至刑部尚書,故又稱為白尚書。晚年退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

? 《琵琶行》是白居易壹篇很著名的現實題材詩作。全詩是寫自己被貶到江州做司馬時壹次夜晚在潯陽江送客時遇壹琵琶女子丶並邀請此琵琶女在他們船上為他們彈奏琵琶曲的前後之情形。原來這個琵琶女年青時是京城中壹個色藝俱佳的倡女,如今卻因年長色衰委身嫁到這淂陽江壹個重利不重情的商人為婦。因此琵琶女痛苦的遭遇及其目前倍受寂寞的情形與作者被貶的冷酷現實形成了壹個鮮明的對照,二者確有同病相憐之處,於是作者從內心發出了 “同是天涯冷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的感嘆,壹曲琵琶過後,在座的人都為之傷感、悲痛而流了眼淚,而這時的作者更是淚流滿面,眼淚已將自已的衣服都流濕透了。這種情景,作者在詩的結尾是用這幾句詩句形容的:

“再拔弦軸三兩聲,淒淒不似向前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江州司馬:即作者自稱。江州:唐初郡名,隋代稱九江郡,天寶元年改為潯陽郡,幹元元年又恢復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無實權,唐制是專門用於安置被貶官員的虛銜之職。青衫:古時官服的顏色按官職品級的高低而定,唐代官位低微的官員穿青色的衣服。

這句詩意即:在座的人個個被感動得傷心地哭了,而哭得最厲害丶眼淚流得最多的是我,以致擦眼淚的衣服都濕盡了。“青衫濕” 是用來形容感傷極深、流淚極多。

由於此詩影響很大,加之此句形象豐富,渲染力很強,更兼白居易其人的名氣,因此 “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壹詩句對後世文人影響很大,作為詠寫文人們悲傷流涕的典故在後世詩文中廣泛應用,使用形式頻率極高的如 “青衫淚”丶“青衫濕”丶“司馬淚” 等,而這個 “江州淚” 形式也是常見的壹種引用形式,現舉實例以證此:

江洲淚元?喬吉《雙調?折桂令?〈秋日湖山偕白子瑞輩燕集賦以俾歌者赴拍侑樽〉》曲:“待楊柳晴春風躍馬,且桂華涼夜月乘槎。壹曲吳娃,笑煞江州淚滿琵琶。”明?楊慎《鷓鴣天?易門小飲》詞:“青衫不染江州淚,已許狂歌托聖朝。”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鄭素琴小記》:“江州淚漬衫痕舊,杜牧詩添鬢影新。”清?佚名《清代聲色誌》卷下《李愛珠》:“縱然賺得江州淚,不灑東風染杜鵑。”清?蟲天子《中國香艷全書》第十五集卷二《二洲春語下》:“總然難洗琵琶恨,空灑江州淚點斑。”曹繡君《古今情海》卷十壹《情中愛?李愛珠》:“縱然賺得江州淚,不灑東風染杜鵑。”

第二個“珠淚”丶“鮫綃淚”丶“鮫人淚” 這三個典式,是另壹則有關 “淚” 的典故,即 “鮫人泣珠” 的典故。

相傳:南海外有鮫人象魚壹樣生活在大海的海底,稱鮫人魚。鮫人魚哭泣的時候流出的眼淚就是壹顆顆的珍珠,稱鮫珠,又稱淚珠,還能織出壹種入水不濕的綃,稱鮫綃。有次鮫人魚出水寄居在壹戶人的家中,賣綃多日,臨別的時候哭泣出壹盤淚珠贈送給主人以報答多日的款待之恩。

這個典故最初見載漢?郭憲《洞冥記》,後來晉代張華的《博物誌》丶幹寶的《搜神記》中均有記錄。現將《洞冥記》丶《博物誌》丶《搜神記》原文錄於此:

? 《洞冥記》卷三:“吠勒國,……去長安九千裏,在日南,人長七尺,被發至踵,乘犀象入海取寶,宿於鮫人之室,得淚珠,則鮫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 ? 《博物誌》卷九:“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壹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 ? 《搜神記》卷壹二:“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成珠”。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壹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壹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

鮫人啼珠的故事,是自漢代流傳下來很古老的傳說,因此後代有關寫淚丶詠淚以及形容人悲傷流淚的詩文作為典故常見引用,多用作淚水的代名詞,“珠淚”、“鮫綃淚”、“鮫人淚” 是這種意思最常見的引用形式,試舉例以證此:

珠淚唐?李白《學古思邊》詩:“相思杳如夢,珠淚濕羅衣。”唐?劉遵古《詠露》詩:“佳人比珠淚,生感紅綃薄。”宋?朱淑真《長宵》詩:“鴛帷夢展轉,珠淚向誰彈。”元?佚名《孤兒記》第三八出:“最苦是無語倚欄桿,彈珠淚。”明?高明《琵琶記》第二五出:“嘆壹家破敗,否極何時泰來?各出珠淚。”明?吾邱瑞《運甓記》第三八出:“拋珠淚濕袖襟,蔣山遙指望中蹲。”

鮫人淚宋?方嶽《木稼》詩:“鮫人淚滴珊瑚枝,通身擎出青琉璃。”宋?李洪《秋日遣興》詩:“芡嚼鮫人淚,荷雕楚客衣。”明?徐籀《浣溪沙?詠藕》詞:“珠濺鮫人淚欲霜,玉彎西子臂生香。”明?金堡《木蘭花慢?和竹山賦冰》詞:“腸斷鮫人淚點,冰紈更忍留題。”清?曹溶《念奴嬌?將赴雲中留下別胡彥遠兼戲其賣藥》詞:“我亦北阮窮途,鮫人淚盡,雙鬢多添白。”

鮫綃淚唐?李節度姬《書紅綃帕》詩:“囊裹真香誰見竊,鮫綃滴淚染成紅。”宋?李邴《宮詞》詩:“鮫綃淚滴鴛鴦冷,月上欄桿照孤影。”元?佚名《雙調?魚遊春水》曲:“他今夜不來呵咱身上慢,閃的我孤單,孤單不曾慣,鮫綃淚不幹。清?馮瑞《念奴嬌?秋感》詞:“錦字詩成,鮫綃淚濕,欲寄無蹤跡。”清?蒲松齡《金中戲成》詩:“河東漫寄鮫綃淚,十五年前滿書箱。”

另外,這個典故不僅詩文中廣泛引用,在現實口語中也為常用之詞,最常見的是說壹顆顆的淚水為淚珠。珠,在這兒是用來形容壹顆顆的淚水清亮的象明珠壹樣圓潤可愛,形容得非常形象而生動,這樣和 “淚” 字搭配自然組成了 “淚珠” 這壹詞可謂絕來神配丶絕妙好詞,為壹顆顆的眼淚之稱便成了最普通的通用口語丶眾口相傳丶千古不變。其實最原始之義並不是指壹顆顆的眼淚,而是指淚水變成的明珠,就是鮫人所泣之珠,只是人們將它的本來面目忘記了。明?佚名《明珠緣》第四四回:“淚珠來粵海,香玉出於闐。” 這兒的 “淚珠” 就是指鮫人所泣之珠。

第三個 “紅淚” 這個典故,是用的魏文帝曹丕所寵愛的美人薛靈蕓的事跡。相傳:薛靈蕓被選入宮的時候,與父母哭別,無比傷心,流出的眼淚象血壹樣紅,後人因稱之為 “紅淚”。此記初見晉?王嘉《拾遺記》卷七。現將《拾遺記》原文錄於此:

《拾遺記》卷七:“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蕓,常山人也。父名鄴,為酂鄉亭長……谷習出守於常山郡,聞亭長有美女而家甚貧,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蕓聞別父母,歔欷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

根據《拾遺記》這段文字記載,後人常引 這個典故入詩文來形容女子傷心而痛哭流淚,而 “紅淚” 壹詞作為這個典故的壹個引用形式,在詩文中多為美女哭泣時所流之淚水之稱謂,試舉例以證此:

紅淚唐?李賀《蜀國弦》詩:“誰家紅淚客,不肯過瞿塘。”宋?晏幾道《采桑子》詞:“睡損梅妝,紅淚難濺守宮血。”明?湯顯祖《阮郎歸》詞:“排恨疊,怯衣單,花枝紅淚彈。”清?納蘭性德《點絳唇》詞:“微雨花間晝閑,無言暗將紅淚彈。”清?鐘心青《新茶花》第十回:“自問尚有愛情,誰知道皓月難圓,彩雲易散。年來最多憾事,更那堪碧血痛友,紅淚哭卿。”清?蟲天子《中國香艷全書》第八集卷四《香咳集選存壹?哭夫子》:“赤繩虛系三生約,紅淚惟餘兩袖斑。”柳亞子《挽汝童子人玉》詩:“板蕩蒼天猶如夢,挽歌紅淚早凝冰。”

第四個 “血淚” 這個典故,中心內容即指人哭泣時眼睛哭出了血。眼晴哭出血的事情在古籍中記載很多,如上面靈蕓淚流成血,有人說就是 “血淚” 的出典。但真正最早記載有關哭泣淚血的事的記載,當推春秋時楚國人和氏。

據戰國?韓非《韓非子?和氏》中記載: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壹次在楚國的荊山山上撿到壹塊玉石,獻給楚厲王,厲王叫相玉的人辨別,相玉的人說這是塊石頭。厲王以為卞和在欺騙自已,便以欺君之罪砍斷他的左腿。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又抱著這塊玉石獻給武王,相玉的人仍說是塊石頭,武王於是又以欺君之罪砍斷他的右腿。武王死,文王立,卞和抱著這塊玉石在荊山山上哭了三天三夜,淚水哭幹了,流出了鮮血。文王聽說後,受到了感動,於是派人提煉此石頭,果然得出寶玉,因命此玉為 “和氏玉” 或 “和氏璧”。現將原文錄於此:

? 《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未經提練出來的玉石)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欺騙),乃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死亡),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指眼淚哭幹了)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乃使玉人理(提煉)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璧’。”

由於文中有 “泣盡而繼之以血” 記載,後人遂將這個故事在詩文中作為典故廣泛運用,用來表示人極度傷心痛哭,而極度傷心痛哭所流之淚水稱作 “血淚”,現舉例以證此:

血淚唐?孫定《寄孫儲》詩:“行行血淚灑塵襟,事逐東流渭水深。”明?邵璨《香囊記》第三三出:“嘆空房,孤身成骯臟,時有血淚沾裳,勞織絍罷梳妝。”明?趙重道《滿庭芳?菊》詞:“翻疑夢,啼痕點點,血淚滿征裘。”清?張堅《夢中緣》第三四出:“(小旦背哭介)只落得孤身無主,血淚空垂。”清?袁於令《西樓記》第二六出:“獨伊血淚涓涓,記得尾生淹水,倩女離魂,至死情難變。”

第五個 “玉淚” 壹典,是根據王昭君及三國?魏?曹丕甄的皇後之事而來。相傳昭君、甄皇後二人哭泣時,流出的眼淚象玉筷壹樣成條狀好看無比,人們稱她的眼淚為 “玉箸”。這個記載見唐人著作中。

唐?白居易《白帖》:“王昭君之淚如玉箸(筷子)。又,甄後(指三國?魏?曹丕的甄皇後)面白,淚雙垂如玉箸。”

? 另外壹說是比喻鮫人的淚水。

? 唐?馮贄《記事珠》:“鮫人之淚,圓者成明珠,長者成玉筯(“箸” 的異體字)。”

是說鮫人的淚流在臉面上的壹顆顆的圓形的就象圓圓的明珠的樣子,長長地掛在臉面上的好象玉制成的長長的筷子。

由於這些記載,後人在詩文中廣泛運用,除常見的有 “玉箸”、“玉筯”、“玉啼” 等等形式,“玉淚” 也是其中之壹引用形式,詩文中引用多用來比喻美人傷心哭泣時臉上所流之淚水,試舉幾例:

玉淚宋?楊炎正《滿江紅》詞:“寸寸錦腸渾欲斷,盈盈玉淚應偷滴。”明?高濂《玉簪記?依親》:“把酒樽前,不覺玉淚臨風惆悵。”

總之,“江州珠淚”、“鮫綃血淚”、“鮫綃紅淚”、“鮫人玉淚” 這四個詞組,都是由兩個不同出源的有關淚的典故組成,這兒不斷換字丶重復用典,雖顯復雜,但意思很簡單,就是指人痛心哭泣時所流之淚水。形容人痛心流淚,作者本可簡單地用壹個典故即可達此目的,根本就不必如此繁瑣地重復用典,但作者們卻偏偏避簡就繁,除在詞作裏為符合格律要求奏足字數外,主要是為了加重描寫丶把描寫人哭泣時的傷心推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