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場災難的責任,歷史早已用血淋淋的事實寫得明明白白,英法兩國誠實的歷史學家也不否認自己國家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沒想到,145年後,中國自己的“研究者”出來為英法聯軍的強盜正名,聲稱最先搶劫圓明園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中國人民。
信不信由妳,最近有壹篇名為《1860:以圓明園為證》(李天罡發表於《上海文化》雜誌2005年第5期)的“論文”,是壹篇關於為英法聯軍掠奪圓明園翻案的文章。本文開頭“人先搶圓明園”是第壹部分的副標題,用整整壹部分筆墨“論證”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後,搶在前面的是中國人,隨後引起了盟軍士兵的貪婪,“驅趕”了盟軍也搶的“事實”。證據呢?作者在引用了所謂的“外文記錄”後說:“——據英法聯軍士兵回憶錄記載,他們於10年6月6日將滿清士兵追入圓明園,目的起初並不是搶劫。那天為了打仗,在花園外面燒了幾間房子,但這是在海澱壹帶當地人燒殺搶掠之後。”據《論文》作者說,在此之前,“住在宮殿裏的英法士兵”剛剛“睜眼流口水,已經在說偷寶的事了”。第壹天,據說“還是有軍紀的,法國士兵拿了壹些小東西,還沒有正式動手。”
同時,作者還引用了清廷幕僚王仁甫的記載,說“洋人進京,到了園宮,見了富麗堂皇的陳設,都避而不見,雲恐索償失。”出來的是洋人,貴族和窮人主張強奸百姓,冒充洋人,所以先放了火,洋人回來掠奪。"根據這壹記載,《論文》作者武斷地說:"西郊壹些八旗子弟趁戰爭之機,冒著外軍之名,在附近燒殺搶掠,英法士兵才落後。”在這裏,為了先誣陷中國人搶劫,作者故意曲解了王仁甫的原文。明明原始記錄只說中國人以冒充外國人的名義放火,並不是中國人搶劫,而是聯軍回來後“掠奪”的。到了作者的筆下,中國人的“縱火”變成了搶劫。這種對古文的解讀,似乎並不是因為古文知識不足。恐怕至少是先入為主吧!此外,作者將王仁甫原文中的“貴族”等同於八旗子弟是極不恰當的。八旗子弟確實是貴族,但清朝的貴族並不都是八旗子弟。
對於英法聯軍的軍紀,並不是侵略者自己的回憶錄說了算。中國人民在虎門、定海、吳淞、楊村等多個戰區“取經”,都有歷史記載,這裏就不多說了。令我不解的是,文章作者為何迷信侵略者的遁詞,曲解古人的記載。有沒有可能用他的文章為侵略者洗刷掠奪圓明園的滔天罪行?這個研究只是為了證明中國人的“素質差”自古就有嗎?
圓明園災難的悲劇在於,英法侵略者首先來到中國的土地上,打散了守衛圓明園的清軍。他們占領了圓明園,他們首先搶劫了圓明園。這是鐵的事實。這些壹心想在中國發財的入侵者真的滿足於第壹天“拿點小東西”嗎?他們搶劫看中國人?中國人為他們“示威”?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我們的專家“研究”出中國“人先盜掘圓明園”的結論時,2003年,法國作家貝爾納·布利塞寫了壹本名為《1860:圓明園的災難》的書,揭露了英法侵略軍燒殺搶掠圓明園的暴行,對盟軍的暴行“感到非常痛心和內疚”。我想,《1860:以圓明園為據》的作者不妨認真讀壹讀這本外國人的書(最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看看法國人是如何反思法國軍人的罪惡的。同時我覺得要提醒壹些熱衷於寫推翻文章的專家,不要嘩眾取寵壹鳴驚人,要拿出壹些經濟學家的良心來!
附上李教授的所謂原文。
歷史的真相——是誰先盜走了圓明園?
□李天罡
140年前的秋天,1860,10年的月份,圓明園災難震驚了全世界,英法聯軍無疑是罪魁禍首。但是是誰先搶了圓明園?王?雲說他來自中國!滿族和北京的老百姓!
王闿運(1832-1916)的圓明園詞裏說:“敵兵在嗎?雍門,牧童見過廬山大火。”好在此番言論附有壹段自明的註釋,意思很明確:“外地人進京,都去了園宮,見了金碧輝煌的陳設,都避而不入,怕會索償失物。”
出來的是蠻族,貴族和窮人主張強奸百姓,冒充蠻族,於是先放火燒他們,蠻族回來掠奪。“當時王剛剛出道,與幕府中的京師重臣非常熟悉。根據他的證詞,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時,最早進入圓明園劫掠的不是外國人,而是土著,是海澱附近的窮苦滿漢。
這是壹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要亂說,要有依據。故《花神廟記》作者(1890-1937)寫此謎,與王相約?在雲說“此說大體屬實”之後,李慈明的《嶽茂堂日記》也被引為旁證。
李次明在8月24日(公歷65438+10月7日)寫道:“文怡人只燒園外官宅”,並無大劫。第二天,情況急轉直下,爆發了壹場大規模的搶劫。
日記上寫著:城外西郊,盜賊遍地。城裏的貴族、官僚和富人開始害怕,準備逃跑。他們怕的不是外地人,而是北京周邊可憐的滿人和可憐的漢人。暴徒們已經壹個個潛入城內,擺弄著剛從圓明園搶來的古董玉器,準備跟著洋人再搶。
8月27日的情況簡直糟透了。“蠻夷劫掠圓明園後,漢奸乘虛而入,搶奪殘部,運上戰車。頂珍貴秘,無遺。”可以看到,在英法聯軍正式出手後,北京的暴徒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搶劫。都說河溝裏都是鍋碗瓢盆,搬不動,丟不下。此後幾十年,圓明園不得安寧。北京的老百姓,每當有動亂或官兵平時疏於防範的時候,就拖著板車去海澱。從楠木、金磚到石頭、瓦片,皇帝的東西,都搬回家了。幸運的是,妳仍然可以在廢墟中找到可以放在壹起的瓷器和玉器。
民國初年,王?雲曾對人說:“圓明園毀後,半埋,鄉親偷進,偷磚偷石,砍柴,無人問。”1980年夏天,我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學生,第壹次去北京。在前門附近,我看到了從圓明園搬來的石條和界碑,建在街邊。看到我們南方人研究考證的樣子,老北京得意地說:“是啊!圓明園的,皇帝的,“太驚艷了。
誰先搶圓明園,壹目了然。據英法聯軍士兵回憶錄記載,他們追擊滿清士兵,於10年6月6日進入圓明園。那壹天,為了打仗,花園外燒了幾棟房子。住在宮殿裏的英法鄉下來的士兵,已經在睜大眼睛,垂涎三尺地談論偷寶了。但是據說第壹天還好。只有幾個法國兵拿了幾個小東西做紀念,沒做。他們只是在與盟軍司令部協商了幾天後才這樣做的。第二天,6月7日,10,海澱的中國人下手了。不敢搶洋兵占據的宮殿,卻搶仆人、管家、太監無人看守的房屋。216年滿清入關,北京第壹次淪陷。沒有了官員,北京就沒人管了,壹片混亂。對於終日貪圖皇帝生活的王來說,無疑是壹種解脫,平日裏逛逛禁園也是壹種享受。於是我開始搶,像個國王?雲,李慈銘錄。
駐紮在軍隊裏的Ghee牧師說:“當我們再次接近內宮時,我們遇到了壹群中國人,他們正在結夥搶劫他們皇帝的東西。我們檢查了他們的籃子和包裹,只找到了瓷器、地毯和粗糙的棉衣。他們沒有進最好的宮殿,他們害怕我們。”所以在外界看來是中國人先燒了圓明園。當然,英法聯軍也不好。他們已經對園內贓物的發放、搬運、拍賣等行為進行了組織和紀律處分,但外界並不知情。情況是這樣的:英法聯軍是有組織的江洋大盜,海澱部分人是分散的刁民小賊。
說實話,看了很多遍這段史料,我始終不明白:“首善之區”的人,“皇城根”下的人,還是幫助皇帝統治全國人民的滿族特權分子嗎?平時最恨洋人,又不和皇帝鬧矛盾,所以不表現出“忠君愛國”。
反而趁皇帝室之危,乘虛而入。為什麽?中國人喜歡這個,這是怎麽回事?叛徒?我不這麽認為。農民起義?也不是。傻子,暴徒,北京混蛋?
但是,他們是如此精細的衡量,以至於皇帝和外國人都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這種故事讓人想起另壹句話:“趁火打劫。”中國的歷史書上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以至於有人發明了這個妙語。秦末項羽火燒鹹陽,楚兵放火,但強盜中肯定有大量當地平民。不然為什麽火“三月不滅”?明末“突破之王”李自成,欲守紀不劫。也是北京本地人先搶他的,根本不可能阻止。辛亥革命時期,北京、南京、武漢等地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有人試圖搶劫。但因為有壹批商人、政客、士紳出面維護,禁止劫掠,所以是改朝換代歷史上最好的時候,故宮得以保留,並建了博物館。然而,這樣的故事離我們並不遙遠。本世紀,每壹場“煽風點火”的群眾運動,都有“趁火打劫”的演員。明眼人都能數很多遍。
杜牧的《阿房宮賦》解釋了為什麽中國歷史上“火劫”不斷出現。
這種現象得到了最生動的解釋。他總結秦始皇阿房宮被燒的原因時說:“哦!壹個人的心,千千萬萬人的心。秦愛奢,人想家。怎麽才能像沙子壹樣使用呢?使負樓之柱多於楠木之農;船上椽子比女工多;洋蔥磷,比玉米多;瓷磚接縫不平,比全身的絲還多;.....使天下人,不敢言,敢怒。單身老公的心越來越囂張了。
喊,叫,函谷關。楚人慘了,焦了。杜牧雖然是詩人,不是理論家,但他道出了壹個大道理:長久以來,我都是“壹個人”,宮城內外的人和皇帝都是貧富貴賤,差別太大了。沒有中產階級的調解,沒有社會關系的溝通,沒有眾矢之的的發泄,平日裏鄙夷野的人當然仰望魏闕,敢怒不敢言,但壹旦有人自曝,老實小家子氣,被冤枉為奴,平民就會“趁火打劫”,沈迷於金殿九龍床的皇帝。
從圓明園的“趁火打劫”想到北方朋友講的家鄉故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掃蕩了抗日村落。日軍後面,跟著鄰村的村民。日本人“三光”(燒殺搶掠)後,收了些破爛回家。然後我想到了魯迅的《藤野先生》,裏面中國人看著日本人殺中國人。魯迅和他同時代人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責其無知。但是,經歷了20世紀那麽多風風雨雨,我們現在應該知道,習慣性的“趁火打劫”,不是文化素質的問題,也不是民族性格缺陷的問題。這是體制問題。如果壹個社會或壹個城市總是不鼓勵它的公民有獨立的財產、事業、信仰和追求,與自己無關,他們就會壹直閱讀、談論、看待皇帝的生活,把它當作痛苦,當作樂趣。他們的性格必然會無趣,不負責任,壹哄而散,成為暴民。王?雲、李慈銘、魯迅看到了中國人的這壹問題,卻無力補救。我在想,我們這壹代人,是不是真的能多壹些理解,不再做這樣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