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爾雅》壹書中提到“蠁”,晉代郭璞在為《爾雅》作註時說,“蠁”還有壹個名字叫“蛹蟲”。蠁為什麽又叫“蛹蟲”呢?我們看壹下宋代陸佃《埤雅》中的記載,就清楚了。《埤雅》:“蠁,舊說:蠅於蠶身乳子,既繭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為蠅。”這是說,蠁這種寄生蠅在蠶身上產卵,等到蠶吐絲成繭時,蠅卵便生在蠶蛹中孵化為蠅蛆蟲,俗稱之為蠁子,這種蠅蛆鉆進土中,不久就化為蠅。明代譚貞默親身觀察,不僅驗證了前人記載的正確,而且指出這種寄生蠅是在蠶體背部產卵的,所有的卵都要化為蠅蛆,吮食蠶蛹體組織,最後鉆出,入土化為成蟲(蠅)。
現在我們知道,古代人所說的蠁蟲,實際上就是多化性的蠶蛆蠅。它的幼蟲寄生於蠶體,便造成了家蠶蠅蛆病害。譚貞默曾經正確地指出,受蠶蛆蠅寄生為害的主要是夏蠶。夏蠶中有十分之七的蠶蛹有蠅蛆寄生,所以不能正常發育,只有十分之三的蠶蛹能正常發育成熟。可見其對蠶業生產為害之烈。
由此可以看出,郭璞之所以又把蠁叫做“蛹蟲”,是因為這種寄生蠅是蠶的主要蟲害之壹,而它的幼蟲(蛆)在離開蠶體之前,多半是生活在家蠶生活史中的蛹期。所以蛹蟲有蛹中之蟲的意思。
蠶蛆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