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ǎo chì sháo
2 概述炒赤芍為赤芍的炮制品。赤芍的炒法宋代已有,見《校註婦人良方》。赤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藥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幹燥根[1]。炒赤芍顏色加深,偶有焦斑[1]。炒赤芍藥性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於瘀滯疼痛[1]。常與川芎、白芷、當歸、紅花等配伍治療頭部外傷之瘀血疼痛[1]。
3 炒赤芍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炒制(《校註婦人良方》)[1]。
明代有酒炒(《景嶽全書》),並認為生用“能瀉能散”(《蒙筌》)[1]。
清代有醋炒(《本草備要》)等[1]。還提出了“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以酒炒,入女人血分藥以醋炒”(《本草述鉤元》)[1]。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酒炒等[1]。
凈赤芍的制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洗凈,潤透,切厚片,幹燥,篩去碎屑[1]。
炒赤芍的炮制方法:取凈赤芍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屑[1]。
4 炒赤芍的性狀赤芍為類圓形厚片[1]。表面粉白色或粉紅色,中心有放射狀紋理,皮部窄,周邊灰褐色[1]。質硬而脆[1]。味微苦[1]。
炒赤芍顏色加深,偶有焦斑[1]。
5 炒赤芍的質量要求本品含芍藥苷(C23H28O11)不得少於1.8%[1]。赤芍藥片含芍藥苷不得少於1.5%[1]。
6 赤芍的性味歸經赤芍味苦,性微寒[1]。歸肝經[1]。
7 赤芍的功效與主治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瘕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赤芍生品以清熱涼血力勝[1]。多用於瘟病熱入血分的身熱出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1]。如治療瘡瘍腫痛的仙方活命飲(《校註婦人良方》)以及治療雙目紅腫、流淚、灼熱疼痛的祛風消赤散(《上海中醫藥雜誌》)[1]。
炒赤芍藥性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於瘀滯疼痛[1]。常與川芎、白芷、當歸、紅花等配伍治療頭部外傷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見長,清熱涼血作用甚弱[1]。多用於閉經或痛經,跌打損傷,常與當歸、狗脊、自然銅等配伍應用[1]。
8 炒赤芍的炮制作用赤芍生品以清熱涼血力勝[1]。多用於瘟病熱入血分的身熱出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1]。如治療瘡瘍腫痛的仙方活命飲(《校註婦人良方》)以及治療雙目紅腫、流淚、灼熱疼痛的祛風消赤散(《上海中醫藥雜誌》)[1]。
炒赤芍藥性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於瘀滯疼痛[1]。常與川芎、白芷、當歸、紅花等配伍治療頭部外傷之瘀血疼痛[1]。
9 赤芍的炮制研究赤芍主要含有單萜類化合物,如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苷等[1]。
關於赤芍是否去皮進行了研究,認為去皮後芍藥苷降低,皮部含量占2.54%,髓部僅含1.77%[1]。而白芍則恰好相反,木質部較皮部含量高[1]。另有研究認為,酒炙後沒食子酸含量隨酒炙時間的延長呈增加趨勢,d兒茶精含量呈下降趨勢[1]。
10 炒赤芍的貯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