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釋義“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釋義“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總論中有:“壹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此話為遠古之上工醫者的精辟論述,說出了祖國傳統醫學手法操作的壹種崇高境界。在我的學習、工作、教學以及臨床實踐中,使我認識到了“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至少包含了三個方面含義。

其壹,解決患者疾患之苦

這是醫者行醫之最直接的目的。醫者所施之法,無不奔著去解除疾病,消除患者痛苦,使機體恢復健康為目的,如骨傷扭錯,施手法可復其位。又如“牙痛”,雖是小病,但其疼痛難忍,影響生活,施以手法治療,立竿見影,速去其苦。以手治病之按摩療法,是中醫特色之壹,是祖國醫學的精髓,其意義優於現代醫學。要解除患者疾苦與醫者的辯癥清楚、診斷準確、施法得當有關,就是要根據辯證施以恰當的手法、正確的手法、熟練的程度決定了治愈疾病的基礎。正如《正骨心法要旨》所說:“傷有輕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所施之得宜。”

其二,不增加患者更多的痛苦

這也是治愈疾病的高明之處,是“不知其苦”之精要所在,也是醫者追求的目標之壹。手法有剛柔之分,較重刺激者為“剛”,較輕刺激者為“柔”,其間有辯證的關系。如傷痛處肌肉痙攣強硬,怎樣施以手法呢?如果用“剛”力,則加重局部肌筋氣血的損傷,所以要采用較柔和靈活的手法逐漸松解,此為“以柔克剛”。而在較深處之傷痛,在局部施術時,亦需較重手法,但應逐漸緩慢加力,漸達深部,以痛定痛,從而不引起外層組織損傷,痛而不苦,此為“剛中有柔”。如梨狀肌損傷的手法治療則需如此,以中病所而愈其變;而壹些急性損傷病癥,如踝扭傷,施以較柔之摩擦手法會加重出血水腫,較重之剛力施術會加重損傷,怎麽辦呢?此種情況應采取在其鄰近或循經遠端取穴,在辯證對應點上施法,再施以針對性的局部穴位點按、捋順之法則有較好的消腫止痛效果。這也是中醫之循經遠取的特色療法。《正骨心法要旨》在論述“提”法時也提到“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然後施治。倘重者輕提,則病莫能愈。 輕者重提,則舊病雖去,而又增新患矣。”這對中醫按摩手法選擇和施術操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很多新學員在學習之初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施術輕了如隔衣撓癢,重了造成壹身青痛、瘀血、腫痛,難受好幾天。初學者手法還不嫻熟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可以理解,但是壹些老技師也還出現這些情況,甚至造成軟組織扭挫傷、傷筋動骨,經常在新聞媒體裏聽到看到有因為按摩手法過重過猛造成嚴重醫療事故的報道。這種增加患者更多痛苦的手法能稱為手法嗎?還有現代醫療界有人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過多采用非常強大的外力施術或牽引,甚至施以千斤之力,殊不知這樣會造成肌肉等軟組織的肌束肌腱的斷裂,產生新的損傷。而神經根的壓迫刺激和軟組織損傷等繼發癥以及致病因素才是引起疾病疼痛的主要原因,經大量文獻報告及臨床觀察證明,其實外力的方法並不能讓突出的椎間盤纖維外的髓核回納,而選擇較柔和而深透的手法,以放松局部軟組織,疏通經絡為主,再施以有針對性的腰椎小關節的扳法,再配合有效地腰椎牽引法,以糾偏或使突出物移位,解除壓迫刺激,常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又不致患者較大的痛苦,還很安全,這是按摩治療本癥的優勢。

“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換言之,“法之所施,使患者舒服,方稱為手法也。”

其三,術者也不知其苦

新學員在學習之初覺得做按摩很累,經常累得大汗淋漓、氣喘籲籲、肩酸臂痛、咬牙切齒、關節肌肉強硬甚至長期出現手指腱鞘發炎,疼痛難忍,談按摩色變,非常痛苦。經常質問難道按摩就是這麽的痛苦?心裏打鼓何年馬月才是個頭啊?難道壹輩子就要跟這麽痛苦的事情打交道嗎?試問現代的年青人,還有哪個人能吃得了這樣的苦呢?很多人因此而打了退堂鼓,半途放棄了。甚至前幾年身邊的壹個同事因為這麽痛苦地做按摩工作,做了三年自己機體也累出了腰椎間盤突出癥,再也不能幹重體力活了,這是慘痛的、血的教訓啊。如果說按摩真的如此痛苦,哪個人還來學習按摩啊?哪個人還再以按摩為自己從事的壹輩子的事業啊?答案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今天我要說“法之所施,使術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綜上所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延伸理解為“法之所施,使(患者術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如何使術者不知其苦,如果妳想學習按摩,壹學就能愛之、願意接受之、快樂從事之,請君聽我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