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石灰簡介

古籍中的石灰簡介

《中醫大辭典》·石灰石灰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別名礦灰。來源及產地石灰巖經加熱煆燒而成,或再經吸收水分而得的粉狀物。性味辛,溫。有毒。功能主治熟石灰:解毒,止血,收斂;生石灰:蝕惡肉。1.治燙傷,熟石灰500g,加水1000毫升,浸泡攪拌,沈澱後取清液加麻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2.治創傷出血,下肢潰瘍,熟石灰研末敷;腮腺炎,熟石灰和醋調塗;頭癬,熟石灰加水攪拌取上層乳狀液和少量桐油,調成膏狀,搽患處。3.治贅疣、黑痣。生石灰醋浸,取液點塗局部。化學成分本品主成分為氧化鈣,吸水後生成氫氧化鈣。《*辭典》·石灰出處《本經》拼音名ShíHuī別名堊灰(《本經》),希灰(《別錄》),石堊(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藥爾雅》),鍛石(《日華子本草》),石鍛(《本草圖經》),礦灰(《綱目》)。來源為石灰巖經加熱煆燒而成。原形態主要由方解石所組成,為致密塊狀體。光澤暗淡,呈土狀或石頭光澤。顏色變化甚大,視其所含雜質的種類及多少而定。透明度也較差。非常致密時多呈貝狀斷口。性狀①生石灰為不規則的塊狀物,白色或灰白色,不透明。質硬。粉末白色。易溶於酸,微溶於水。暴露在空氣中吸收水分後,則逐漸風化而成熟石灰。②熟石灰又名:消石灰。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偶見塊狀物。化學成份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常見夾雜物為矽酸、鐵、鋁、鎂等。石灰巖加高熱,則發生二氧化碳而遺留氧化鈣,即生石灰(石灰)。生石灰遇水,則成消石灰,成分是氫氧化鈣。生石灰或消石灰露於大氣中,不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鈣;因此,石灰陳久,成分都成為碳酸鈣。性味辛,溫,有毒。①《本經》:"味辛,溫。"②《蜀本草》:"有毒。"③《日華子本草》:"味甘,無毒。"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肝、脾。"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厥陰經。"功能主治燥濕,殺蟲,止血,定痛,蝕惡肉。治疥癬,濕瘡,創傷出血,湯火燙傷,痔瘡,脫肛,贅

詳見百科詞條:石灰 [ 最後修訂於2015/12/15 9:37:48 ***2574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