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的文化足跡作文求大神幫助

我的文化足跡作文求大神幫助

如果把歷史文化比喻為魚,那麽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歷史文化比喻為樹,那麽人文地理就是土地。天壹閣、上海灘、吳越之地……當穿越歷史時空,瞪大眼睛尋找著這些坐落在我們周邊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印跡時,我猛然發現,原來人與自然和文化是這樣親密無間地融合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和性格中。 ——寫在前面。 <<<。上海灘 城市是美麗的,城市是多彩的。每座城市總會擁有獨屬於她的氣質,無論是北京的“大氣醇和”,還是武漢的“好爽硬朗”、廈門的“美麗溫馨”,都是壹種別致的生活方式。那麽上海呢? 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人們總不免將它與政治中心北京相提並論,用壹句話來概括這座城市的特點——北京是“城”,上海是“灘”。 北京城自打建成起,就是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大城套小城,外城套自城,內城裏還套個紫禁城。北京人對這壹圈圈的城墻也是情有獨鐘,就連幾十年前拆了的外城墻至今仍令不少北京人念念不忘。城,說到底就是圈子。拿北京著名的四合院來說,幾戶人家被院墻壹圈,成了個小圈子。於是,東家長西家短就在這壹個小圈子裏流傳。或許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建築模式也造就了北京人的處事個性——“爽”。 上海則不同。上海是“灘”,是在海灘淤泥地上建起來的,很開闊。相較於北京,上海從壹開始就是個開放的體系,沒有圈子的束縛,海納百川。其實,上海曾經也有過壹圈城墻,不過很快就拆了,護城河也就填成了今天的人民路,也沒聽說有哪個上海人對這堵城墻有什麽懷舊情緒。“灘”是如此的開闊,任何文明都可以在這裏停泊,然後在上海這個大熔爐中錘煉,融入上海灘的文化。 如同北京壹樣,上海也有她獨有的建築——石庫門。壹戶戶單獨隔開的人家,組成了壹棟,再編號成片。沒有遠近親疏,每戶都是壹個單獨的個體,沒有人會在意隔壁的人家是做什麽的。個人都自掃門前雪,何必擔心他人的瓦上霜。這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處事態度,往往會被其他城市的人所不解。可從另壹個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壹種尊重。上海的壹切都是開放的,接納人才沒有任何門檻。在這樣公平競爭的壞境中,上海人越來越“精”,能力、智慧在這裏都能明碼標價,不會多算妳壹份,亦不會虧妳壹毫。行色匆匆的上海人必須時時計算,抓緊壹分壹秒,才能在這裏生存,甚至過得很好。 競爭必是殘酷的,當壹個人的力量難以應付對社會的需求,合作便應運而生了。只有理性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創造財富,上海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只因為,上海是“灘”。而這壹切的壹切,創造出了上海的氣質——雅致。 不得不說,上海的雅致有壹部分原因正是源於上海人的精明,他們熱愛生活,粗中求細,滿打滿算地過日子,卻總能過出壹番其他城市所沒有的情調。而另壹個原因則是由於上海灘的開闊,引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那些優雅的生活方式為精明的上海人所學習,成就了上海灘紳士的風度——只要是有所長的,上海必將接納。 講到上海,人們便會想起外灘各異的建築,這是她的標誌,因為上海是“灘”。 提到發展,人們便會想起上海,這是她的開闊所因引領的成功,因為上海是“灘”。 談到中國,人們便會想起上海,這是她以風度與雅致遞出的名片,因為上海是“灘”。 「上海灘依舊在發展,上海灘依舊會容納世界,上海灘的開闊會引入更多的機會。相信人們在想起紐約、柏林、倫敦的時候,也會想起這顆東方閃耀的明珠懷有的胸襟,因為她是上海灘。」 <<<。吳越人 我對吳越人很感興趣。在我看來,吳越人有以下的特點:包容、務實、睿智、創新。前兩點印證了吳越之地重商的傳統,而後兩點則凸現了壹個事實:江南出才子。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明清之際,吳越之地即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的地方;民國時期,上海、寧波等城市已是繁忙的通商口岸;改革開放以後,祖國經濟騰飛,長江三角洲、蘇常錫經濟圈都概念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而溫州、義烏等城市則以商品經濟聞名於世。 從經濟學角度看,經商的實質即交換物品,但同時也交換了思想。吳越之地重商的傳統使吳越人的思想開放、靈活,易於接受新生事物。此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同時,經商免不了利益的追求,務實也就成了吳越人的特點之壹。由於務實,吳越人不死要面子,更重視實際的所得。但是,這也難免使其性格偶爾染上小家子氣,缺乏那種北方文化的豪情。 另壹方面,經商並非榆木腦袋所能成就。明清兩朝三十九名狀元中,江浙人就有於敏中、使人不得不欽佩江南人的才氣。江南如此之多的文人才子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上第壹次民族大遷徙,就為江南文化註入了新鮮的血液。而這以後,江南人的文化日益多元化,百家齊鳴也更促進了文學事業的發展。徐誌摩的浪漫、魯迅的犀利、錢鐘書的淡泊都為吳越文化更增添了幾抹亮色。 另外,江南人因能接受新思想,故也更能創新;因對利益的追求,故欲不斷超越自我;因思辨能力的高強,故亦有創新的資本。所以,吳越文化不固步自封,而積極進取。 「“東南財賦地,江浙文人數。”江南的水土養育了傑出的吳越人。我們應該繼承優秀傳統,把吳越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天壹閣 拋開浮躁的心緒,輕整行裝,我在泛黃的書頁間隨著余秋雨先生的腳步走走看看。不經意間步入了富庶的吳越之地。 風景秀麗的江南有座天壹閣,它不僅僅是壹座藏書樓,從更深的層面上來講,它已然成為壹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古有藏書者無數,但沒過幾代,那辛苦積攢的事業早已支離破碎,被賤賣、遭火燒、散落民居的更是不計其數。範欽的出現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壹座真正的藏書樓,讓我們民族殘斷的文化有了個小小的棲身之所。懷著崇敬的心情,我悄然走近,生怕驚動了那些上了歲數的古籍。擡頭仰望,我想起了很多:我仿佛看到錢姑娘當年壹次次虔誠地仰望,期待有壹天能進入天壹閣翻覽閱讀,卻在無情的家規面前郁郁而終;我仿佛感受到黃守羲先生得知他被允許登閣看書的消息時的激動與高興;我仿佛看到範氏子子孫孫十三代人那壹句句堅定的話語:無論如何壹定要保持天壹閣,即是那是壹項艱苦卓絕、無利可圖的苦差事!無言的惋惜與感動在我的心頭交織著,久久不能平息。 突然很感懷範欽。是的,他不過是壹個退隱的兵部侍郎,他不僅僅愛好收藏書籍,他或許甚至並不能算壹個真正的文人,但他定下了嚴酷的家規要求子孫後代務必保管好所有的圖書,壹本不能少。他用自身的言行樹立了高尚不可摧毀的文化品格,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天壹閣的歷史足以書寫成中國文化史中壹部不朽的長篇。 突然間,我仿佛聽到龍華寺不絕於耳的歷史鐘聲,不願意停下思索的腳步,只想趕緊抓住我們悄然逝去的絢爛文。 「現存的文化瑰寶我們必須全力加以保護;未知的文明還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