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詩經愛情 譯文及註釋
直譯
壹頭死鹿在荒野,白茅縷縷將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蕩,小夥追著來調笑。
林中叢生小樹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困紮獻給誰?有位少女顏如玉。
“慢慢來啊少慌張!不要動我圍裙響!別惹狗兒叫汪汪 !”
意譯
野地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體。少女懷春心不已,美男善誘情意起。
林中樸樕無人理,野地死鹿還施禮。白茅包裹埋地裏,少女如玉屬意妳。
緩脫裙衣是何企,別碰腰帶對不起。莫使狗兒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妳。
鑒賞:是壹首純真的情歌(1)男子小心翼翼用白茅包好剛打到的獐子,懷著坎坷不安的心情送給心愛的女子,並稱女孩就像這白茅壹樣純潔美麗。
(2)二人親熱時女孩不好意思讓他不要太粗魯,以免招來人旁觀的細節說明兩位古代男女青年對待戀愛的方式是自然、直接、主動,對待戀愛的態度是真誠大方,樸實率真,不矯揉造作,女生還帶著年輕的嬌羞。
(3)獐和鹿,都是古人求親的時候必備的禮聘之物,詩中引用這獐和鹿含義深刻。
詩經是收錄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篇,當時社會正處於奴隸社會想封建社會過度,禮教尚未形成,社會風氣較開放,古代男女對性的態度不像後世般受禮教禁錮,所以男女表達愛情還是比較大膽,直接的。談情說愛、男歡女愛是人純真性情的流入,不能言其淫艷、不符禮義廉恥。
《野有死麕》以它鮮明直面謳歌愛情的主題而顯得極其可貴。 全詩三段,前兩段以敘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繪男女之情,樸實率真。第三段轉變敘事角度的描寫手法使整首詩情景交融,正面側面相互掩映,含蓄誘人,贊美了男女之間自然、純真的愛情。後人鑒賞《野有死麕》應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民俗風情及文化背景才不失之偏頗。
賞析主題鑒賞之壹:情詩說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前兩句是起興,即用白茅把死麕包起來,表示珍惜,興起下文“有女如玉”,表示要好好愛惜。根據《易》:“老夫得其女妻。老婦得其士夫”;《國語》:“罷士無伍,罷女無家”;以及《列子》:“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和《荀子》:“婦人莫不顧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顧得以為士”,可知古時女子未嫁稱女,男子未娶稱士,吉為美、善之意,“吉士”為英勇的男子,與下文的“有女如玉”相對。懷春,比喻女子已到了適婚的年齡,渴望結婚。這章的意思是說有壹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鄉村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野有死麕”說明男子的職業可能是獵人。把獵物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人,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性。王先謙說:“詩人覽物起興,言雖野外之死麕,欲取而歸,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鄭重之意”,便是對此判斷很好的佐證。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這兩句詩是理解全詩的關鍵。《說文》把“樸樕”理解為壹種有心的小木條,可燃燒。“有女如玉”形容女子正處二八年華、潔白無暇。“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意為用白茅把樸樕這種小木和死鹿包起來,送給潔白無瑕的女子,代表家庭生活的開始,即吉士向女子求婚。壹些學者認為“有女如玉”是女子的品德高尚的意義,如鄭箋:“樸樕之中及野有死鹿,皆可以白茅裹束以為禮,廣可用之物。如玉者,取其堅而潔白。”即是將“玉”字作“堅而潔白”解。王先謙說:“言林有樸樕,僅供樵薪之需,野有死鹿,亦非貴重之物,然我取以歸,亦須以白茅總聚而束之,防其墜失。今有女如無瑕之玉,顧不思自愛乎?”,就是說,即使是鹿肉這樣不是很貴重的東西也要用白茅包起來,何況是壹個想無暇的美玉壹樣的女子,只是不自愛嗎?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說文》:“舒,緩也。感,動人心。帨,佩巾也。”“脫”通“女兌”,《說文》:“女兌,好也”,聯系上文,可知吉士希望能和女子早行夫婦之禮,符合戀愛中男子的心理特征。女子則比較理性,考慮比較周全,希望男子不要著急,從容遲緩些,不要動掀動她的佩巾,不要驚動她家裏的狗,把壹幅青年男女戀愛的畫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反映了西周社會純樸的人情動態。學者對這句詩的理解並沒有很大的偏差,都是理解為女子希望男子註意形象,瀟灑舒緩,擇日到女子家提親,而不是草率而成。
清代學者姚際恒認為:“此篇是山野之民相與及時為昏姻之詩。”吉士是壹位獵人,他用自己的獵物向女子求婚,是鄉村適婚男女的自然行為:“女懷,士誘,言及時也;吉士,玉女,言相當也。定情之夕,女屬其舒徐而無使帨感、犬吠,亦情欲之感所不諱也歟?”這個看法得到近代學者的回響,《詩經直解》提到了:“《野有死麕》,無疑為男女戀愛之時,其詞若出女歌手。其男為吉士,為獵者,蓋屬於當時社會上所謂士之壹階層。”《詩經註析》也說:“這是描寫壹對青年男女戀愛的詩。男的是壹位獵人,他在郊外叢林裏遇見了壹位溫柔如玉的少女,就把獵來的小鹿、砍來的木柴用潔白的茅草捆起來作為禮物。終於獲得了愛情。”從全詩來看,這各說法比較合理,符合社會實際。《野有死麕》創作於西周初期,封建制度尚未確立,男女之間並無“禮”之大防,民風淳樸,男女率性而為,理解此詩,必須結合此背景。
綜上所述,這首詩實際上是壹首情詩,青年男女約會,男子著急想成夫婦之禮,女子委婉拒絕之詞,並不是“惡無禮”之詩,更不是賢士“拒招隱”之詞,體現了西周社會青年男女樸素自然的愛情。
主題鑒賞之二:厭惡無禮說
漢代《毛詩序》首先提出:“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 *** 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漢代的統治者把詩當作政治倫理教材,為統治者教化人民而服務,因此《毛詩序》對《詩經》的闡釋是壹種政治教化與功利目的的視域。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說道:“韓說曰:‘平王東遷,諸侯侮法男女失官昏之禮,《野麕》之刺興焉’”。隱晦的指出這首詩是諷刺東周諸侯國的 *** 失禮。而東漢鄭玄《毛詩傳箋》對“無禮”作了更明確的解說:“無禮者,為不由媒妁,雁幣不至,劫脅以成昏。謂紂之世。”意思是這首詩描述的是召南之地壹位女子對壹位男子無禮粗魯行為的抵抗,從而體現出召南之地受到了文王的教化。故漢代統治者單純的以政教作用的視域來解讀文本,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而在宋朝的疑古之風下,歐陽修《詩本義》隨之產生。他說:“紂時男女淫奔以成風俗,惟周人被文王之化者能知廉恥,而惡其無禮,故見其男女之相誘而 *** 者,惡之曰:‘彼野有死麕之肉,汝尚可以食之,故愛惜而包以白茅之潔,不使為物所汙,奈何彼女懷春,吉士遂誘而汙以非禮?吉士猶然, *** 之男可知矣。其次言樸樕之木猶可用以為薪,死鹿猶束以白茅而不汙,二物微賤者猶然,況有女而如玉乎?豈不可惜而以非禮汙之?其卒章遂道其淫奔之狀曰:汝無疾走,無動我佩,無驚我狗吠。彼奔未必能動我佩,蓋惡而遠卻之之辭。’”他反對以禮解詩,大膽懷疑,指出該詩描寫了男女間淫邪的行為,有違大道。後來朱熹以及他的弟子王柏和壹些之後的學者也持有這種觀點。
創作背景 鑒賞:語言生動而雋永 鑒賞:用“樸樕”聯綿詞之闡釋及其意義 鑒賞:質樸率真 魚麗於罶,鲿鯊。君子有酒,旨且多。魚麗於罶,魴鱧。君子有酒,多且旨。魚麗於罶,鰋鯉。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維其嘉矣!物其旨矣,維其偕矣!物其有矣,維其時矣!——先秦·佚名《魚麗》魚麗
先秦 : 佚名
詩經 , 宴會 , 寫魚 , 寫酒樂歌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鐘,於樂辟雍。於論鼓鐘,於樂辟雍。鼉鼓逢逢。蒙瞍奏公。——先秦·佚名《靈臺》靈臺
先秦 : 佚名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鐘,於樂辟雍。
詩經詠物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先秦·佚名《詩經·國風·鄭風》詩經·國風·鄭風
先秦 : 佚名
詩經 , 寫雨 , 懷人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