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先秦古籍之壹,該書的作者是誰已經是壹個歷史謎案,有說是大禹和伯益寫的,大禹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治水的那位大禹,伯益是大禹的執政官,也是後來的秦國和趙國的先祖。
當然還,有說是戰國鄒衍所寫,鄒衍是戰國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他最出名的是提出五行始終說,影響中國上千年,看過《尋秦記》的朋友對他恐怕不會陌生。
最讓人腦洞大開的是還有人竟然考證說是位天竺人所作。這恐怕就只能是壹家之言。但大部分學者認為並非壹時期壹人所,而是經歷了多人數代創作的壹部心血之作。
從書名看來,有山,有海,“經”是專著的意思,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可是本地理書,而不是壹本小說
提出這個問題並不奇怪,因為從古自今,對於《山海經》這本先秦奇書的分類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山海經》這本上古奇書,涉及了眾多的領域與行業,《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山經》五卷,《海經八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壹卷。
記載了100多個國家,500多個山名,100多條水道,不僅從全書的結構來看,是壹本標準的上古時期地理書。
同時書中還提出了世界是有極限的理念(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可謂是中國古地理史上的壹大重要成就;